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聚力打造助推乡村振兴的人才“生力军”,266人入选江苏省“三带”乡土人才
2020-07-16 09:19: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记者 张立婷 通讯员 王灿)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近年来,宿迁围绕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政策向乡土人才倾斜,充分发挥他们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宿迁已先后有两个批次共计266人入选江苏省“三带”乡土人才。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正逐步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将“荷兰模式”复制到宿迁

说到现代农业,不得不提“小国大业”的荷兰。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但土地生产率名列世界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7月10日,记者走进宿城区蔡集镇德利尔农业基地,探访基地负责人刘远征打造的宿迁“荷兰模式”。刘远征是山东省梁山县人,他曾远赴荷兰、以色列,在知名种子公司工作多年。2018年,刘远征受宿城区招商政策吸引来到宿迁,创立了江苏德利尔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引进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多个蔬菜品种和农业新技术,以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建设、技术输出服务为主,现已建成占地220亩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型智能化育苗厂,可实现农产品四季生产、全年供应。

“荷兰农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土地有限且光照不足,但荷兰依托玻璃温室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突破了这些瓶颈限制。”刘远征说,放眼全球才知道差距,置身荷兰,才真切地感受到震撼。

看到差距的同时,刘远征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根据宿迁的实际情况,复制荷兰的发展经验,从而创造出适合宿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智能玻璃温室成为刘远征的初步尝试,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荷兰先进技术进行封闭式管控,全部实现了订单式生产。

进入智能玻璃温室前,记者在门上看到“内有熊蜂注意安全”的标识提醒。原来,刘远征特意从荷兰引进熊蜂给农作物授粉,从而代替人工授粉。另外,智能玻璃温室采用色板进行非化学性虫害防治,几乎不使用农药。

进入智能玻璃温室内,记者看到,生菜、番茄整齐地栽种在一排排岩棉盒子里,长势喜人。

“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完全摆脱自然气候条件束缚,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刘远征介绍说,这里的核心设备均为荷兰进口,玻璃温室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避免土壤细菌和害虫对作物的侵染,而且节省劳动力。

2019年1月,刘远征将荷兰玻璃温室进行本土化改造,在德利尔农业基地建成智能玻璃温室,并进行专业化番茄生产。此后,该基地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园艺作物标准园”“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宿迁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各地前来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刘远征正积极把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向全国市场复制推广。

“智能玻璃温室生产是科技的进步,它是朝阳产业,要用智慧打造农业,用科技改变生活。”刘远征表示,未来宿迁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可以借鉴“荷兰模式”,因地制宜,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品质,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时代的“科技农民”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泗阳县,有这样一位“农民创业状元”,扎根田间十四载,用科技力量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他就是泗阳县百春锦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相民,一名新时代的“科技农民”,脱贫战场的“开路先锋”。

2006年,周相民返乡创业,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建设大棚,用于种植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研究良种培育技术。由于管理到位,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亩均收益超过万元。

大棚蔬菜的成功种植,更加激发了周相民的创业热情。当年底,他联合当地6名村民,牵头成立泗阳县百春锦蔬菜合作社,扩大蔬菜种植基地,带领乡亲们大规模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共同致富。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张,周相民意识到粗犷式的经营很难站稳市场。于是他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高校专家到生产基地进行指导,在蔬菜培植过程中实施“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通过投入科研经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日常管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其番茄种植技术与推广获得国家级星火技术项目,合作社也获得“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目前,该合作社已投资46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钢架大棚400栋,总面积达1210亩。合作社生产的18种农产品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种农产品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农产品”,1种农产品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绿色食品”。

“我想试试看,加入了周相民的合作社,承包了四五亩地种蔬菜,没想到一年下来赚了十几万。”合作社成员王巧玲开心地说。像王巧玲这样返乡加入合作社创业的社员还有十多位。

“一家富不算富,一村富才叫富。”这是周相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有计划地引导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种植蔬菜,并采用兜底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累计带动周边11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疫情防控期间,周相民通过合作社帮助社员销售蔬菜7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社员蔬菜滞销的难题。

2015年,周相民被评为江苏省农民创业状元、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并于2017年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首批培养对象。

将盆景带入“寻常百姓家”

沭阳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沭派盆景”一直是沭阳花木的特色产业。

五针松、映山红、三角枫……在沭阳县新河镇一个叫“艺园”的盆景园里,错落陈列着上百盆精品盆景。几十个品类,盆盆独具匠心、神韵各异,犹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令人赞叹。创作出它们的就是这个庭院的主人——方武。

方武自幼在沭阳长大,受家庭熏陶,学生时代就开始学习制作盆景。在方武看来,每一棵树、每一个桩长相各不相同,要根据树的根、干、枝的生长情况,结合自己的艺术美感,将树的优点利用得更好,才能将美展现出来。

“盆景塑造过程要用心观察感受,它的呈现要能体现自然万象,以小景见大景。因此,做盆景很辛苦,经常会为了一个造型苦思冥想到深夜,熬夜都是家常便饭。”凭着对盆景技艺的执着追求,方武的盆景技艺日臻成熟,在业界出类拔萃,逐渐形成了“垂枝结顶”的个人风格特点,成为新沭派盆景代表。

2015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精品盆景(沭阳)邀请展中,方武的盆景作品《沭水春意》获得金奖;2016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精品盆景(沭阳)邀请展中,方武凭借作品《岁月倾诉》再次斩获金奖;2017年10月,方武的作品入选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师经典作品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盆景从高雅的艺术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今,方武除了潜心盆景创作,更注重培养盆景技艺接班人,积极践行“三带两助”使命。

作为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方武的盆景园每年都会有千余名高校学子、本地乡土人才,以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盆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交流切磋。面对求学者,方武总是将自己二十年来摸索的盆景养护管理及制作技艺倾囊相授。

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盆景、学习盆景技艺,方武倍感欣慰,“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盆景创作的队伍中来,将盆景艺术这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开展盆景养护、盆景制作、技能培训等方式,方武的盆景园已吸纳当地农户12人就业,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从事盆景制作。目前他拥有“方武盆景”商标1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水旱盆景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依托微型盆景《走进生活》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如今,方武有了新的愿望:打造一个省内最大的以盆景艺术文化为特色的文旅项目,以盆景特色产业为主导,集文旅产业融合、盆景培育展示、产学研培训、民俗文化、非遗保护、电商孵化及观赏游览为一体的文旅示范园区。

“我希望把‘小盆景’做成‘大产业’,通过打造一个六产融合基地、一个产学研对接平台、一个富民增收示范点,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方武对盆景的明天满怀憧憬。

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在宿迁,越来越多的“蔬菜专家”“科技农民”“盆景匠人”等乡土人才破“土”而出,“香”誉四方,释放出乡村振兴强大发展能量。

“我们扎实推进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计划,就是要让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多起来、强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他们打造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人才‘生力军’!”市委党建办主任胡赣江说。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