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掖在心头的记忆|难忘31年前发表的第一首诗
2020-07-07 09:59: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有一本杂志,陈宇已经保留了31年。这本杂志是泗阳县文化馆主办的1989年第2期《爱源》,杂志里有一首诗,是陈宇发表的第一首诗作。那时,他读高一。从此,他在文学的道路上痴心不改、孜孜以求,终有收获。

7月5日,记者来到泗阳县城采访陈宇,只见他家书房里的书架上摆满了报纸、杂志。“这些报纸、杂志里大多数有我的作品。31年文学创作成果都在这里。”陈宇告诉记者。

陈宇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爱源》杂志,杂志很旧了,纸张已经发黄。

手写体变成印刷体

1972年,陈宇出生在泗阳县王集镇一个“书香之家”,父母都是教师。父亲是语文教师,喜欢古体诗歌,曾经在当时的《淮阴日报》副刊版面发表过诗歌。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宇从小也喜欢阅读中国古体诗歌。

陈宇进入中学后,对现代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中国诗坛非常活跃,各种流派的现代诗不断涌现。他特别喜欢读汪国真、席慕蓉、舒婷等人的现代诗。

他每月都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订阅诗歌杂志。那个时候,他养成了每天写日记和每天写诗的好习惯,以此练习文学创作能力,积累生活素材。他和几位爱好诗歌的同学一起办起了文学沙龙,自己凑钱购来纸张,做诗歌手抄报。

在学校里,陈宇还经常投稿,把自己写的诗歌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信纸上,邮寄给诗歌杂志社,然后眼巴巴地等着,渴望投稿的诗歌能够变成印刷体。

当然,他的投稿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有一两个编辑退稿时,回几句鼓励的话,都能让他兴奋半天。

陈宇的家乡有一条小河,他自小喜欢在河里游泳。1989年4月,读高一时,他写了一首诗《小河的故事》向泗阳县文化馆主办的《爱源》杂志投稿。

同年5月的一天下午,陈宇正在上课时,老师告诉他有人在学校办公室等他。来者是《爱源》杂志的刘主编,他看到了陈宇所投的诗歌作品,觉得不错,于是在第2期杂志里选编了陈宇的诗歌《小河的故事》。抱着爱惜人才的想法,他拿了两本刚出版的《爱源》杂志过来看望陈宇。

见到刘主编,陈宇把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手抄本拿出来向他请教。刘主编看陈宇诗歌写得虽然有点稚嫩,但是语言很有灵气,对生活观察细致,于是对他进行了指点和鼓励。

看到自己创作的诗歌第一次变成了印刷体,发表在杂志上,陈宇十分激动,同时又见到了诗歌创作上的前辈,得到指点,陈宇信心大增,学习、创作诗歌的劲头更足了。

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歌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上。他的诗歌创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因为他过分钻研诗歌,“数理化”成绩较差,最终高考时名落孙山。

笔耕不辍成果丰硕

高考落榜后,陈宇到一家服装厂工作。工作之余,陈宇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别人业余时间打牌,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创作和投稿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宇的功夫没有白费,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刊发在全国各级媒体上。他每月都能收到20张以上稿费单。有两年,他每月工资收入大约500元,但他每月稿费收入经常超过600元。

2003年,陈宇因为在媒体上发表很多文学作品,应聘到泗阳县公安局做宣传报道员。在新的工作平台,陈宇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努力采写新闻稿,不断宣传泗阳公安的各项工作,每年在中央、省、市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达300余篇。

与此同时,他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创作文学作品,并不断拓宽创作题材,除了发表诗歌,还创作发表散文和短小说。他用细腻的笔墨书写真情:父母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同窗之情,故乡门前的小河、风中清幽的花香……都在他的文字里鲜活呈现,化为篇篇作品。多年来,他先后在《扬子晚报》《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小小说选刊》《芒种》等媒体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首)。

陈宇也因此加入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闪小说学会。(记者 汪学飞)

标签:
责编:施馨羽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