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迁市因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完成较好,荣获省政府2019年督查激励,这也是宿迁市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此项激励。
近年来,宿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置于全市“三农”工作全局中谋划推动,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笃实书写新时期农田建设的高质量“答卷”。
宿迁市2018-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图
而2018年以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能分散在发改、农开、农委、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存在资金分散、标准不一、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为彻底扭转这种“五牛下田”的不良局面,着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强化顶层设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为民办实事考核,提出2018-2020年,全市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左右,三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
目标既定,重在笃行。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宿迁强化运行保障,逐步形成了具有宿迁特色的高效推进机制和“12345”特色工作体系。
1 是指一个方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成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2 是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双推进”,并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引擎”,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3 是指三项制度,即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工作会办制度和定期督查制度,以坚强的制度保障推动工作落实到位;
4 是指四个办法,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验收办法、工程管护办法及考核办法,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5 是指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主体、统一验收、统一管护,以此保障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调一致,不变形、不走样。
高标准农田建成项目区俯瞰图
当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驶入“快车道”,加快实现治一方农田、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两年多来,宿迁共计投入21.6亿元,累计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6.2万亩,年均建成面积较2018年以前增加近40%。到2019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6%,提前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宿迁市的目标任务。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一幅业兴、村强、民富的“三农”新画卷正在西楚大地上精描细绘。
今年,全市夏粮喜获丰收。根据测产情况,预计实现单产391.9公斤/亩,同比增加2.6公斤/亩;总产175.1万吨,同比增加9.1万吨,连续17年实现夏粮丰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夏粮稳产高产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撑保障。宿迁严格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标准,注重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新建的高标准农田亩均产粮能力提高50公斤以上。2018年以来,通过高标准农田连片建设,加强土地平整、整合零散地块,全市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7万亩,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增加6万吨以上。
高标准农田沟渠疏浚
为解决长期以来灌排水系不通畅、工程设施不配套、生产道路不宜机、农村环境杂乱等问题,宿迁持续补强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统一规划布局沟渠田林路,集中资金建设桥、涵、闸、站、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夯实了基础。目前,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在60%以上,亩均流转费用较改造前提高200元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率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优质蔬菜、经济林果及其他优势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已成为农业重大项目落户、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区,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率达44%,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新增了有效耕地资源以及烘干中心、仓库晒场、育秧育苗中心等固定资产,帮助各项目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约500万元。优先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向涟沭结合部片区、成子湖片区、西南岗片区等重点扶贫开发片区倾斜,2018年以来投入3亿元,在“三大片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力支撑。
高标准农田灌溉泵站施工现场
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以田美乡村为目标,统一设计、连片打造,通过农田灌排工程生态技术措施、农田林网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实现了项目区道路循环畅通,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初步实现河道水清岸绿,农田平整成块,村庄整洁秀美,农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两年多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农田林网53.2万米,助力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村庄,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记者 洪磊 通讯员 宿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