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嘴镇是宿迁市宿豫区东门户,农房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建,年久老化,破损严重。老旧房屋改善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2018年,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加快苏北地区农房改善,丁嘴镇乘势而上,2018、2019两年共完成搬迁1336户,建设安置房847套,完成新增高效农业和全民创业项目4个。今年计划搬迁878户,幸福家园南区、北区和周夏新型社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即将启动的倪牌坊新型社区也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政策宣传先行,引导农户搬迁
强化进城入镇导向宣传,我们把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等相关政策交给群众。详细了解该搬迁地块空置房的比例、农户已经在城镇购房的比例、愿意搬迁农户比例等等。在进行搬迁方案制定以及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时,广泛征求农户的意见和建议,搬迁方案制定时考虑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如何、对于搬迁补偿的面积单价预期是多少等等,为后期农房改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为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我们制定了相应措施:对于自愿放弃安置的农户,一次性给与搬迁补助;对于购买城区其它安置房的农户适当给予购房补贴;对于选择房屋安置的农户,给与10个月过渡安置费。对部分农户的过渡安置,提供村部的空置房作为搬迁户过渡安置点,或帮助其联系亲属暂时居住。比如,在2020年搬迁计划中,涉及5个村居14个村民小组878户(含4类群体危房户26户)。预计进城234户,入镇自购房244户,入镇安置201户,留村安置199户。
注重文化底蕴,留住乡愁记忆
作为一个地方文明形象的标志、历史文化的载体,村庄名称、来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见证了村庄的发展进程,承载了饱受千百年风雨洗礼祖祖辈辈的奋斗与梦想,是永不可再生、永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实施农房改善,我们坚持“能进城不入镇,能入镇不留村”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优化农房项目,落实差别化搬迁,有序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周夏村曾是闻名省内外的学大寨典型,至今仍保留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100米的水杉景观大道、砂礓垒砌成的“莺歌桥”,仿照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精致巧妙,美观实用,依然展现出当年周夏村繁荣景象。1993年,原周夏村被评为省级“百家生态村”。对周夏新型农村社区,我们着重打造以乡土文化为特色的苏北现代化生态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周夏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总投资约7500万元,占地面积168.7亩,计划改造房屋97套,新建房屋203套,同时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小区文体设施场所、绿化、道路、强弱电、雨污水管网等场所设施,新建村卫生室、公厕及“三来一加”厂房。
农房建设已全面开工,农房搬迁共涉及周庄、夏庄等9个小组375户。目前北片区150套房屋已经全部封顶,南片区43套房屋基础施工全部结束,正在进行一层墙体砌筑。预计5月底北片区150套房屋可以全部交付,5月底南片区53套房屋全部交付。
推进富民举措,提升幸福指数
农房改善的最终目的,不单要让老百姓住的环境好,还要考虑就业、入学、就医方便。幸福家园安置南区北依农贸市场,东靠百姓大舞台,北面为小镇客厅,与仓基湖印象馆、金针花幼儿园、体育公园近在咫尺。
每天都有百姓在此打球、散步、跳广场舞等。莫庄村八旬老书记马洪亮说:“到了镇上跟进城一样,白天热热闹闹,夜晚灯火通明,农房改善让我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为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我们注重产业配套。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大名扬海内外的丁嘴金菜种植面积,培植电子产品加工和组装,服装、鞋帽加工等“三来一加”项目。泰韵制衣、新辉灯具、京京玻璃等一批规上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周围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解决一大批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
在丁嘴镇金菜扶贫产业园周夏标准化种植基地,社区党委书记唐飞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周夏社区由双丰稻麦产销专业合作社进行推广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占地3000亩,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亩产利润从普通稻麦种植1200余元增加到亩产利润5600余元,同时为村集体增加集体收入6万余元。社区规划建设金针菜面积1000亩,总投资300万元。社区还将改造提升1000平米标准厂房,招引‘三来一加’项目,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