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耄耋之年未休耕,乡贤志愿服务献晚晴
2019-11-11 21: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12日宿迁讯 近日,笔者走进泗洪县朱湖镇鱼行村这个偏远的小村庄,远远就能听见孩童的读书声,该村志愿实践点——“鱼行乡贤馆”正在开课,在乡贤孙家达老先生的带领下,村中近20名留守儿童正在集中学习《千家诗》、《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建立基层乡贤馆 致力传播乡贤文化

  孙家达,1938年12月出生于朱湖镇鱼行村鱼行庄,自幼喜爱书画艺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多年来,潜心研究民俗文化。退休后,他开始奔走全国各地有名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一方面通过查阅民俗文化史料了解真实全面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与各地人文大家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开拓眼界。此外,他还参与编修各地史志、收集书籍字画等。

  孙家达的故乡鱼行村,位于朱湖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11公里,该村虽地处偏远,但历史悠久,曾出土过钱币、细绳纹灰陶片、鹿角化石等,经专家鉴定此处为古人类居住地。

  孙家达老先生在这个鱼行村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对他来说,这个地方就是他的根,几十年春风化雨,他和他的同伴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希望能为群众留住乡愁,记下历史、传承根脉,也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18年3月,孙家达在县委书记王晓东“荐乡贤,留乡愁”工作报告的影响下,加上多年的心愿使得他决定建立鱼行村乡贤馆。孙老先生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的全部积蓄,又联系村里的乡贤们一起,筹备了200多万资金,准备建立“鱼行乡贤馆”和“乡愁记忆亭”,并将其二十多年来收集的书籍、字画等陈列其中,对外免费开放参观。

  从筹备资金到选址选方案,从一砖一瓦到物品成列,历时一年多,无数个日日夜夜都集聚着这位八十多岁老乡贤的心血。2019年初,鱼行村乡贤馆成立,免费对外开放,旨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实地参观乡愁馆,占地150多平方,整体布局古色古香,延续了老村落的样貌。目前已经建立好的陈列室陈列了大小近50件物品,一部分来自孙老先生在村里收集的充满历史气息的老物件,一部分由其他乡贤捐赠的书法字画。让参观者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同年乡贤理事会在此成立,为乡贤发挥优势、反哺家乡、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载体。

  “孙老师,八十多了,您花那么多钱,风里来雨里去,骑着电动车来乡下搞这个乡贤馆,干啥啊?颐养天年不好么?”笔者问孙老先生。

  “我读书不多,但知道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希望它既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改善民风民俗。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啊!” 孙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指着那些根雕,目光如炬……

  关爱留守群体 彰显乡贤志愿者榜样力量

  鱼行乡贤馆正式落地后,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孙家达主动与朱湖镇党委对接,通过科学规划、实地考察,决定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依托该馆得天独厚的文脉底蕴,打造鱼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该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有固定的休闲娱乐学习场所。

  鱼行故里国学飘香,乡贤馆前学子声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发展,关乎未来。自从该村有了这个学习场所,寒暑假、节假日,村里的留守儿童有了个好去处。周一至周五正常开展五点半课堂,即留守儿童放学回到村里,孙老先生领着村里的大学生村干部们和青年志愿者,对这些孩童进行学习辅导;为了更好地让村里的留守儿童们感受国学文化,孙老先生在周末以及寒暑假、节假日,通过义务授课讲解、现场参观交流,从小培养留守儿童国学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道德之泉。

  每一次的国学经典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背后付出的是孙老先生几倍的时间。为了能备好课,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乡贤骑电瓶车来回数几十里路到镇上请教专业的老师,编写教案,并针对性地列出教学计划表,十几本教案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备课的内容。

  不仅如此,通过孙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事迹引领,带动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目前鱼行村有志愿队伍5支,其中孙老先生带领的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团队,人数已经扩大到几十人,有村里的,也有镇上的,更有县里,市里以及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志愿内容也从单一的授课发展到多方面的帮扶,比如各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爱心募捐、公益众筹等形式,汇聚了社会爱心力量,向留守儿童捐赠了助学金以及书包、文具、书本、衣物等学习生活用品,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高校的暑期志愿者团队通过跟孙老先生联系,来到这个偏远的村里,给留守儿童送知识,送文化,开阔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眼界,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八十多岁,这是一个本应该享清福的年纪,而他,却看淡功名利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年来,孙家达不顾高龄,奔走各地,从收集、装运、建造、布置到运行管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完成了一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

标签:乡贤;老先生;留守儿童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