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来自宿迁市救助管理站的“大数据”!一年,平均1000人次以上的救助
2019-05-24 14:55: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 (记者 沈省 通讯员 董建国)2016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45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2人次,市区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儿童救助188人,站外托养人数为123人;

  2017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188人次,其中未成年人32人次,市区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儿童救助170人,站外托养人数为158人;

  2018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02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4人次,站外托养人数为139人。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年平均救助人次在1000以上。

  救助有“专项”

  “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对于市救助管理站来说,是每年固定开展的两个专项救助行动。

  “多年来,我们把专项救助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方案,层层部署落实,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协同救助,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等原因而陷于困境的人员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星说。

  2017年“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市救助管理站对车站、广场、桥梁涵洞、超市、建筑工地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活动和露宿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发现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人,及时护送到站内进行救助;对精神病人、危重病人等,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护送到医院治疗;对有意返乡的,免费提供返乡车票,帮助其顺利返乡;对不愿意到站内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物品并留下救助联系卡,方便其及时主动寻求救助。在8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共救助200余人次。

  2018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坚持极寒天气白天街面巡查不少于6次、夜间巡查不少于2次,最多一天出动巡查人员35人次,每天巡查行程均超过200公里。百余天的时间里,在市区范围内救助310人次。

  救助有力量

  一共10个人,其中2人为正式在编人员。这就是市救助管理站全部工作人员。

  人少不怕,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加入进来。

  印发带有救助管理工作标识、电话号码及站址的手提袋、“即时贴”、政策宣传单等,设计制作关爱救助服务卡,将24小时救助电话号码、救助管理工作标识及站址等内容集于一“卡”,分发给环卫工作者、沿街商户、出租车司机、社区居民及部分受助人员。

  推行参与救助奖励机制,及时发放奖励性补助;推行发现告知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奖励制度,对护送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各界爱心人士,及时给予通信费、交通费、误餐费等奖励性补助。

  与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合作,选择市区部分福彩投注站作为临时救助点,方便主动求助人员就近接受救助服务。

  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微信等发布寻亲公告,公布受助人员照片、相貌特征等信息,请公安机关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亲,多渠道帮助滞留在站的、身份信息不详的受助人员寻找亲人。

  2017年11月,市救助管理站首次与市公安局科信办合作,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集中采集滞留人员照片进行比对,比对相似度超过93%的有54人,经核实,40人身份信息得到确认,这些人员平均在站生活时间超过3年。2018年6月,第二次集中人脸识别比对成功筛选36人身份信息。目前,通过两次集中人脸识别比对,相似度较高的90人中,已经核实并由亲属领回或由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返乡的有60人。

  2018年2月,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救助工作规程和救助保障措施,确保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同期印发的《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任务》,强化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

  救助有“方向”

  2018年11月,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联合发文,正式推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四个协同”机制。

  协同街面巡查救助。公安机关把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工作列入日常巡防工作,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告知、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市救助管理站对公安机关送来的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履行书面交接手续,进行安全检查,为其提供救助管理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

  协同身份查询寻亲。市救助管理站在受助人员入站24小时内,通过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登录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比对,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等相关媒体发布寻亲公告,同时报请公安机关进行快捷人脸识别、DNA采集比对;公安机关免费开展相关工作,并向市救助管理站书面反馈核查结果。

  协同照料安置落户。市救助管理站在对求助人员问询、甄别时,如发现醉酒状态、疑似吸毒、疑似在逃、疑似境外等人员,及时报请公安机关处置。市救助管理站对超过10天的滞留人员予以托养照料;对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危重病的受助人员,将其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康复;对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信息的滞留人员,民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做好安置落户工作。

  协同组织推动落实。各级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适时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会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2016年起,对市区贫困家庭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儿童实施专项救助,对本年度新出现的贫困家庭大病儿童予以纳入救助计划,每年市财政安排专项救助资金30万元,每年救助贫困家庭大病儿童近200名。

  2018年,市救助管理站除了对两个托养点联网监控外,引入了安全监管动态二维码,将民政监管二维码固定在托养机构内的关键区域,由管护人员巡查时扫码存储,便于实施动态监管。

  2019年,将托养超过3个月且身份信息无法核实的滞留人员安置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安置率超过50%。

  ……

  有“方向”、有“专项”、有力量,怪不得,市救助管理站能年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