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众多农户召回“蚕宝宝” 踏上“新丝路”
2019-04-15 09:26: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春分过后,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储嘴村村民黄宗武几乎每天都到他家桑园里看一看。眼看就要春蚕订种了,他期待今年春季养蚕能有个更好的收成。“我家每年春秋两季养蚕20张,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许多当年毁桑的村民看到我家养蚕效益好,都后悔当年没有留住桑园。”采访中,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宗武打趣地说:“家有‘蚕宝宝’,何愁奔小康?”

  说起栽桑养蚕,黄宗武思绪万千。他说,在1995年之前,丁嘴镇是有名的蚕桑基地乡镇,那时全镇桑园面积超万亩,呈现出“户户有桑、家家养蚕”的景象。后来受到市场因素以及收购秩序混乱的影响,各地纷纷毁桑改粮,桑园面积锐减。记者调查发现,原本是蚕桑生产大镇的丁嘴,20多年后的今天,全镇桑园面积仅剩200多亩。主要集中在储嘴村,其他很多村目前已经找不到桑园了。

  “家庭如果有劳动力的话,养蚕是最好的脱贫致富路子。可惜很多人家桑树都刨掉了。低潮时沉住气,高潮时才能先得利。”黄宗武说,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想扩桑,扩大养蚕规模。

  储嘴村的倪绍武、朱宗亮、朱开中、孙觉连等农户,一直坚持养蚕,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说,当年毁掉桑园真亏了,现在蚕茧收购价每公斤60元,收购价格是25年前的4倍,很多农户都想回到从前,向养蚕要效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家家盖瓦房、盖楼房,靠的就是养蚕收入。“养蚕劳动强度虽大,但只是辛苦一阵子,忙不到一个月。蚕上山了,接下来就等着数钱,很舒心的。说句实话,养蚕比种植大蒜、土豆以及小麦、水稻经济效益高出很多。”储嘴村党支部书记张益荣说。

  说起蚕桑,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均感慨颇多。蚕桑村曾是远近闻名、全市唯一的有着60多年历史的栽桑养蚕专业村。即便当年各地大面积毁桑,这个村却“咬定”蚕桑不放松,保住了桑园。2018年年底,该村成片桑园面积已达2500亩,成为“无粮食作物村”。近年来,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电商”的运作模式,不断深化蚕桑产业链发展,做强“蚕桑+”产业。全村实现春秋两季饲养桑蚕5500余张,年产鲜茧11万公斤,亩产年均收入在6500元以上。

  “为做强这一产业,我们主动接轨电子商务,增加经营品类,打造多元文化,将传统的蚕桑种养延伸到食品行业。现拥有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蚕丝被厂等多个经营主体,主要从事栽桑养蚕,农业观光,干茧、丝绸产品生产。产品逐渐扩展到桑叶茶、桑葚干果、桑枝切片、蚕丝被等。”周炳均说,今年初,镇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注入蚕桑产业发展。蚕桑村与鑫缘集团达成投资意向,规划一到两年时间,建成5000亩单一品种蚕桑基地,着力打造蚕桑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文化观光、趣味游乐、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精彩演艺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

  记者了解到,宿迁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几代人的辛勤与智慧,在地方发展史册上谱写出灿烂的篇章。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地方一样, 宿迁的蚕桑生产历经了大起大落。

  蚕桑业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岌岌可危,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叶,宿迁桑园多以乔木桑为主,面积达40余万亩,年产蚕茧超万吨。蚕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995年以后,由于桑园面积发展太快,受蚕茧产量供过于求等市场因素影响,茧丝价格跌入历史最低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毁桑现象,全市桑园面积锐减。记者从主管部门了解到,截至2018年11月,全市桑园面积仅有2.68万亩。其中,泗阳县0.48万亩、泗洪县1.2万亩、宿豫区0.35万亩、宿城区0.48万亩、市辖区0.17万亩。据统计,去年全市蚕茧产量为1471吨,其中春季产量784吨,秋季产量687吨。

  蚕桑面积减少,蚕茧产量降低,也导致丝绸工业的萎缩。20年前,全市具有规模的丝绸工业企业29家,其中缫丝企业22家。目前,全市缫丝企业仅剩几家,只有十几组自动缫丝设备。3年前蚕茧收购取消了资格证制度后,蚕茧供不应求,企业在本市收购的蚕茧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只好到外地去收购。

  面对近年来茧丝绸行情平稳,收入可观,不少曾经毁桑的农民认识到,当年沉不住气毁桑放弃养蚕是一种“短见”。当大家意识到栽桑养蚕既是传统高效农业,有助于农民精准脱贫,也是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便开始谋划如何召回“蚕宝宝”,希望那些消失了的绿油油的桑园重回宿迁大地,让贫困户通过蚕桑业脱贫。去冬今春以来,各地陆续开始扩桑,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已经突破3万亩。

  从事多年蚕桑业管理工作的翟振清认为,召回“蚕宝宝”,对脱贫富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曾经的养蚕大市,宿迁市经历了毁桑弃蚕的阵痛,但阵痛期后,又面临养蚕业的复兴。因此,栽桑养蚕这一传统产业不能放弃,需科学布局,适度发展,精准助民增收。要明确蚕桑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形势。只有以创新为动力,通过调整布局,改善结构,强化服务,加快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促进全市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