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过去越穷越没有门路,如今越干越有劲头。大新年订单就来了,全是做出口的鞋子,做一双能赚三毛多。”2月11日,泗阳县南刘集乡石圩村村民尹翠荣笑呵呵地说。
谁能想到,尹翠荣家两年前还是贫困户,3个孩子读书,每年3万多元的费用让这个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乡、村干部鼓励她利用会缝纫的一技之长自立自强,并给予支持。于是,尹翠荣便办了个鞋帽加工点,吸纳16名低收入群众就业。一年多时间,尹翠荣摘掉了“贫困帽”,还从乡里捧回了“自强不息奖”。“我能摆脱贫困,与乡里和村里的鼓励支持分不开。”尹翠荣说。
如今在南刘集乡,还有很多人像尹翠荣一样通过自立自强,走出了贫困的窘境。
2016年,南刘集乡9个村居中有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884户贫困户、3700人。“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等、靠、要’思想。”南刘集乡党委书记陈飞说。
为了让贫困村、贫困户快速脱贫,南刘集乡党委、政府曾给钱、给物、给救济,可这些都不顶事。“输血式”扶贫,还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汉”习气。
新一轮扶贫任务下达后,面对全乡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要脱贫摘帽、每年近300户贫困户脱贫的任务,南刘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多方调研,一致认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要走“志智双扶”之路。
2016年,南刘集乡召开目标总结大会,首次颁发了“自强不息奖”,3户脱贫户获奖,乡党政主要负责人上门为他们悬挂“自强不息奖”牌匾。
石渡村村民徐安成患有脑梗塞、冠心病,老伴体弱多病,孙子孙女正在上学。徐安成搭起牛舍、赊来牛犊饲养,先后出栏10头肉牛,收入10多万元。2018年,徐安成获得了“自强不息奖”,还被评为市级“脱贫致富示范户”。“等、靠、要,等不来好生活,只有自己动起来、干起来,才能过上好日子。”徐安成说。
“自强不息奖”连续颁发了3年,有8户脱贫户获此殊荣。“不少贫困户非常想自强脱贫,但技术、信息、资金、项目、场地等问题,却像一只只‘拦路虎’挡住了去路。”陈飞说,该乡于2016年9月专门成立了自强脱贫互助协会,并设立了自强脱贫互助基金。通过协会这一脱贫互助平台,把各类扶贫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化零为整”“握指成拳”等定向扶贫措施,让零散扶贫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两年多来,有26家企事业成为会员单位,注入扶贫资金220多万元,800多户贫困户成为协会会员,享受各种扶持待遇。
自强脱贫互助协会不仅吸纳全乡低收入群众成为会员,还帮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给贫困户脱贫送岗位、技术、项目、知识、资金等,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信心和能力。昔日“靠着墙根晒太阳”的人,现在纷纷出门找活干。
陈从治曾经是新华村有名的困难户。2014年,乡村干部找到他,动员他养殖致富,并两次帮他申请小额扶贫贷款。陈从治承包了3.5亩水塘养殖螃蟹,到2015年养殖水面达到30亩,年收入10多万元,他还因此获得了“自强不息奖”。陈从治感慨:“协会帮我协调的小额扶贫贷款,好比大旱天的‘及时雨’。”
“自强农场”“自强厂房”“自强电商”“自强三来一加”“自强残疾人之家”“自强产业园”……如今,这些“自强+”平台在南刘集乡村随处可见。
石渡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设“自强农场”,流转20亩土地,免费给陈雪峰、陈太盛、石学保等10名贫困户耕种,主要种植长豆角和高秆白菜。长豆角价格高时就卖鲜货,价格低时就晒成干豆角,干豆角最高可卖到25元每斤。高秆白菜用于制作酸菜,可增值6倍,干豆角和酸菜可为每个低收入户增收5000元以上。
在南刘集乡,“自强+”项目有工有农、或租或包,现已发展到36个,遍及河边、石圩、石渡、新华、庄滩等村,受益人口2100多人。在庄黄村,“自强+”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标准化厂房、西瓜地、草莓地、光伏电站、蔬菜大棚……这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扶贫产业园,带动80人就业,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
自强了,脱贫致富便有了原动力。到2018年底,南刘集乡低收入户只有109户388人,河边、石渡、新华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陈飞说,脱贫的路径有无数条,“自强+”的关键在于,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的贫困户找到脱贫的有效途径。(张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