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沭阳农民日子越过越舒坦
2018-12-20 09: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20日宿迁讯 冬日里寒风习习,在沭阳章集街道的润芃园艺温室大棚里,却是勃勃生机,一盆盆别具风格、造型精致的盆景,郁郁葱葱、茁壮成长。该项目是“沭派”盆景研发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1100亩,建成后将成全国最大的专业化盆景研发生产的基地,填补沭阳盆景研发及工厂化生产的空白。同时还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0余人,年产盆景40万盆,出口及内销产值达5000万元,年利税可达800万元。

 

  章集街道的润芃园艺项目,是沭阳正在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沭阳县围绕“农业在苏北最有特色”的目标定位,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招引规模基地、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三类项目46个,其中亿元项目6个,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认为,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花木产业特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突出“六增六强”引领,以项目化思维抓好农业发展,集中优秀人才、优势资源招大引强、培优育强,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12月16日上午,记者在新河镇月季花基地看到,在温暖的月季花棚内,当地的“网红”杨新旺正在网上直播销售月季花,他们家每日平均销售额达1万元。

 

  据新河镇的同志介绍,该镇立足产业特点大力发展月季种植、盆景、盆栽、绿植、干花产业,目前全镇拥有6000多家网店,像杨新旺这样在直播平台卖花的就有3000多人,仅月季销售额就达2.5亿元。

 

  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要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好内培外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就业增收能力,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沭阳县围绕建设“一主多辅”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的目标,提出了花木主导产业提质扩面的“123”发展思路,其中“1”是“十三五”末全县花木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2”是产业、生态两大廊道,产业廊道是沿宿沭一级路、245省道,逐步将沭阳西部10个乡镇建成花木主产区,生态廊道是沿淮沭河、新沂河两岸建成78公里环城生态廊道;“3”是推进三个转型,推动苗木向鲜花转型、种植向园艺转型、绿色向彩色转型,更加彰显沭阳花木产业特色。

 

  在“一主多辅”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的引领下,目前,沭阳花木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花木销售额达102亿元,其中多肉种植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千余个品种,年产值达3亿元。

 

  走进茆圩乡草莓生态园,高架连栋温控棚内暖意融融,粉红色的草莓鲜嫩欲滴、香甜诱人。“每亩比普通大棚增收8000元。”据采莓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茆琼介绍,该公司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106亩,主要种植有机高架草莓和培育高品质草莓苗。

 

  近年来,茆圩乡突出“生态+特色”,构建了“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由草莓种植大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承接村流转土地后带动、鼓励农户参与种植,单棚收入在4万元以上。目前,该乡草莓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近2000名农民增收,成了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借助特色产业优势,沭阳进一步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文章,扩大高效农业项目种植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如今优质稻米、绿色果蔬等一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成为带动全县农业结构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力。

 

  产销无缝对接是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沭阳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没做好,前面的生产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链结也无从谈起。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决定生产,收益才能倍增。韩山镇鼓励和支持村民向“土地”要效益,规划布局特色种植、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利用庄台闲散土地、河夹滩、拾边田等栽植核桃、桃、梨等果树,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栽植黄花菜、红薯等项目。

 

  “今年我承包了245亩土地,前后投入了8万多元,搞蜜薯、黄花菜等农业特色种植,带动了全村45户贫困户搞农业创业增收。”说起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已经尝到“甜头”的韩山镇村民马军兵笑着说。当初种植红薯,主要得益于该镇指出的好路子,同时还举全镇之力办了红薯节,现场人气非常旺,根本不用担心东西卖不掉。他说:“这也增强了我们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做大做强红薯产业的信心和底气。”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如今在沭阳,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以泉涌之势走向市场,带动大批群众增收致富,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金山银山,同时也扮靓了乡村,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和农村生产生活的转变,促进了乡村振兴,进而推动了乡村文明的重塑。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