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退伍老兵吴佃良:七十年守望心中的那份“放不下”
2018-12-13 15:10: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年年春花开又落,岁岁风雪起又息。几十年初心不改,义务守护一座英雄的“家园”、灵魂的寄所。守护着一段刻骨的历史、守护着一种精神的传承。就这样,他从青丝到白发——七十年守望心中的那份“放不下”。

  

  宿迁网讯 (记者 李尚程 裴凌曼 韩跃 杨芹) 远远望去,宿城区屠园乡要道村的一块不大的农田里,一片松树林郁郁葱葱,林下18座坟茔一字排开,犹如整齐划一的队形。长眠于此的烈士整整70年了。这片英雄灵魂的寄所,恰是80岁退伍老兵吴佃良一生牵挂的“战友”们的“家”。

  英雄情结 结下不解之缘

  吴佃良是土生土长的要道村人。骑上三轮车,带上锄头、拐杖,他每天两次来到这座“墓园”,除去坟头的杂草,和墓中人“说说话”。

  “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依靠拐杖,吴佃良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无名烈士墓前,轻轻地擦拭碑上的灰尘。随后,吴佃良会沿着墓地走上一圈,一共280步。

  “烈士的遗体当时都是用白布包裹的。”吴佃良说,这些烈士是在1948年的洋河战斗中牺牲的。当时吴佃良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这些墓中人牺牲时年纪都不大,也不知道究竟安葬了多少人。村里知道这段历史的也许只有一位99岁的老妇人,当时就是在这位老人的家中缝的白布,用来包裹烈士的遗体。烈士埋葬后,每座墓前都有木头做的碑,碑上刻着部队的番号、姓名、级别。但是时间长了,这些烈士的具体情况就没人知道了。

  当时吴佃良家就在附近,离墓地300米远。吴佃良说,那时候自己还小,不懂什么,但总会不自觉地去墓地看看,防止一些牛、羊在坟堆上踩踏。

  “我对烈士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父亲曾是一名地下党,而这些烈士是为了人民的解放流血牺牲的。”1957年,19岁的吴佃良凭着一腔热血执意参军。参军后,吴佃良被分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机场7中队,成为一名空军地勤人员。

  吴佃良说,空军地勤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飞机加油、加炮弹,对飞机进行日常维护,为飞行的战友提供一定的保障。虽然直接参加战斗的机会很少,可是他在任何岗位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战争中,最心痛的事莫过亲眼看着战友牺牲。”吴佃良说,他曾亲眼看到一名副团长的战机被打落,最后连一具完整的尸骨都找不全。看着在战火中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了家乡田地里那些不知名的烈士们。如果自己在战争中死去,也许会和墓中人一样。春去秋来,这18座无名烈士墓成为吴佃良心中最大的牵挂。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解之缘 结下一生信念

  1961年8月,吴佃良退伍回乡。从1962年至1970年先后担任当时的仓集区河西公社民兵营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生产副主任等。后因身体原因,吴佃良不再任职,回家务农。这期间,吴佃良搬了几次家,可是无论搬到哪里,他总会时不时再回到墓地看看老“战友”,每到清明还会带上祭品前来悼念。

  一次,吴佃良和两位战友闲聊,说起烈士墓地没有围墙大门,没有立碑,也没有进出的道路,想到这里,吴佃良心中充满了伤感。伤感归伤感,吴佃良希望能为烈士做些什么。从此,他每天吃过早午饭,便骑着三轮车赶到墓地,清理荒草。2015年,吴佃良的家又搬到了要道村桃园组,距离烈士墓地3里远。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骑三轮车前往墓地,却在一个拐弯口发生车祸,导致一只脚受伤。

  吴佃良的儿子吴龙创告诉记者,当时他父亲伤得很重,但是却拒绝手术,父亲拒绝手术的原因,让他既心疼又心酸。病床前,父亲流着泪说:“我死了没关系,可那些墓地里的烈士,很有可能就被人们遗忘了。在我没死之前,一定要对烈士英灵有一个交代。”

  最终,吴佃良采取中药保守治疗,才慢慢恢复,但是行走时却需要加上拐杖。即使已经行走不便,吴佃良依然牵挂墓中的“战友”。他让女儿给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准时准点出现在墓地,风雨无阻。

  “说不出为什么,我就是想回来看看,心里就是放不下他们。”抚摸着一棵松树,看着一座座坟墓,吴佃良沉思了很久。他说:“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他们牺牲时都在20岁左右,不一定娶妻生子。而今70年过去了,他们的父母或许不在人世了,我们这里的子孙后代应该记住这些烈士是为谁而死的,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