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脱了贫如何稳得住——宿迁脱贫攻坚一线见
2018-12-10 09:47: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 (记者 张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宿迁以扶贫改革试验为抓手,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扶贫方式,全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市已有28.59万名低收入人口、10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达标,脱贫率分别达45.2%和55.3%。

  当前,宿迁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已经脱了贫的群众不再返贫,这也成为宿迁扶贫攻坚行动中聚焦的重点。11月16日至23日,记者走进宿迁脱贫攻坚一线,实地调查了解部分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情况。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村干部

  “现在香菜行情怎么样?”11月16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新蔡村扶贫专员腾松松正在低收入农户卢京豹家了解增收情况。

  “我的工作就是到低收入农户家了解他们的脱贫增收情况。”腾松松告诉记者,以前她是企业销售人员,结婚生子后就做起了家庭主妇。去年,南蔡乡为各村选聘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扶贫专员,她积极报名,并成功当选新蔡村扶贫专员。她说:“工作虽然辛苦,却感觉很值得。”

  “今年我家孩子拿到了3000多元的‘群’众扶贫助学金,爱人慢性病的药费也报销了,若不是腾专员,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些好政策。”卢京豹告诉记者,现在他家专门种植香菜,一年收入大约在两万多元钱。

  “为村里选聘扶贫专员就是要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南蔡乡人大主席张良相说。为了留住这批扶贫专员,南蔡乡给予他们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待遇,月薪2400元,每个月还有不定额的绩效奖励,有效激发了扶贫专员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扶贫专员,驻村“第一书记”也是各项政策的落点,更是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支点。2016年市科技局与新蔡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向村里派驻了“第一书记”沈青。

  “我的职责就是尽全力帮助新蔡村脱贫。”在沈青的笔记本上仔细地记录着在新蔡村帮扶的点点滴滴:村民反映出行难,协调资金为村民铺了路;村民反映灌溉难,协调资金帮村民新建了渡槽、涵洞;村民反映用电难,协调资金80万元为村民安装起变压器和四千米高低压线路……一件件实事让新蔡村村民倍感温暖。

  为了增加新蔡村集体经济收入,沈青多方协调,在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两侧为该村建起了四座“高炮”,仅这一项,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就可增加22万元,今年新蔡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30万元。

  在村级事务管理、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方面,村党支部书记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在当地有“蔬菜大王”之称的母长才当选新蔡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我们的村组干部都是能人大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母长才说。

  新蔡村村民大多种植蔬菜,但是长期以来,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母长才和沈青积极研究对策,并成立了新科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市农科院、市设施蔬菜园艺研究院合作,为该村引进、选育蔬菜新品种16个,与周边形成差异化种植,这成了村民打开致富门、走上小康路的“金钥匙”。

  “近期,我们还将建设一座蔬菜交易市场,并打造线上线下的交易平台。”母长才说。

  据了解,新蔡村还利用扶贫资金,在村里建设26亩钢架大棚,免费给低收入农户种植设施蔬菜。

  在新蔡村走访调查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村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村民们都说,村里有一群好干部,不仅为百姓解忧,还带领全村百姓致富。

  从“输血”转向“造血”,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干部是扶贫“造血”最亟需的“干细胞”,是长久脱贫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一支好干部队伍,新蔡村才能在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让特色产业打出“拳头效应”

  11月18日,走进宿豫区陆集镇利民村,成片碧绿的芦蒿在初冬散发出勃勃生机。“种下小芦蒿,生活节节高”,这是利民村村民挂在嘴边的话。

  “去年俺家是全村第二个开棚卖芦蒿的,两个大棚我挣了两万多块钱。”49岁的低收入农户刘云强正在芦蒿地里忙碌着,“今年的芦蒿元旦前后就能上市了。”

  几年前在外地打工时,刘云强从高空跌落,摔成重伤,工厂老板逃之夭夭,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身心都受重创的刘云强从此一蹶不振。

  2016年7月,利民村党支部书记闫斯平帮助刘云强建起两个芦蒿大棚,并精心指导其种植,刘云强家的芦蒿连续两年喜获丰收,现在,刘云强已重拾生活信心。

  调查显示,利民村像刘云强这样的“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有175户,除去65户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目前已经脱贫91户,其中靠芦蒿实现稳定脱贫的有34户。“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基础。”对此,闫斯平深有体会,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持续增收。利民村拥有多年的芦蒿种植历史,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芦蒿产业,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发展,芦蒿逐渐变成了利民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从300亩发展到了1300亩,许多农民依靠种植芦蒿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许多村民告诉记者,刚开始他们担心大规模种植会导致芦蒿价格下降、利润变低,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放眼全市,像利民村这样专业种植芦蒿的村子屈指可数,市场潜力巨大。利民村在扩大芦蒿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打响名气。现在每到芦蒿收获的季节,许多蔬菜经纪人就涌入利民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将芦蒿卖到全国各地。

  目前,利民村已经成立了芦蒿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设了芦蒿交易市场。为提高芦蒿产业附加值,村里还计划发展芦蒿深加工产业。“最近我们考察了芦蒿茶、芦蒿干、芦蒿酱菜等项目,如果我们村能够建起芦蒿深加工厂,一定会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闫斯平说,“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