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挪“穷窝”置“新业”,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
2018-11-02 10:02: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 (记者 高云龙 高媛媛 通讯员 刘登书 陶亚威)“有合作社扶持,虽是第一年养,但螃蟹个头也不小,每斤卖到五六十块钱!”10月31日上午,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镇李甸居委会,施斌半个多小时起了五次网,收获了近两百斤螃蟹,乐得合不拢嘴。

  施斌跑过船、采过砂,老家拆迁集中居住后,流转塘口养起螃蟹。“原先住砖瓦房,住了三四十年,夏天太阳暴晒后再遇到雷阵雨,很容易炸瓦,住得不安稳,也就一直在外漂,日子过得马马虎虎。”施斌说。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黄墩镇按照上级关于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原则,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条件、稳定生活、脱贫致富。

  施斌居住的李甸居委会地处黄墩湖滞洪区,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贫民穷。“没有学校,孩子上学得送到七八里外的镇区;全是土路,‘晴天似钢刀,雨天胜黏胶’;家家住的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建的砖瓦房,油泥砌墙、水泥填缝,很多成了危房。”李甸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蒋夫奎说。

  “老百姓住不安稳,我们也睡不踏实。”黄墩镇党委书记张先军告诉记者,细致摸排发现,李甸居委会的情况在黄墩镇并不是孤例,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主动担当作为,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稳步推进扶贫搬迁。

  黄墩镇生态宜居新家园总体布局采用“1+3”模式,即新建镇区生态宜居新家园,保留英庄、魏场、尚营三个集中居住区。目前,镇区已基本建成华景兴城、湖畔人家两个居民小区,英庄、魏场、尚营三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完成了改造,共可安置农户1875户。

  施斌家老房子拆迁后,选择到湖畔人家安家。“拆老房子,每平方米补偿一千五六百块。安置新家,房子每平方米还不到一千四百块。拆旧换新,补偿款还有结余,再稍微添点,就能装修住进去。”施斌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都看上网络电视啦!”施斌的父亲施克民对新家非常满意,“三室一厅,宽宽敞敞、亮亮堂堂,冰箱、洗衣机、彩电要什么有什么,小区门口还有一个大公园,以前想也不敢想。”

  湖畔人家位于黄墩镇镇区,结合黄墩湖滞洪区的特殊地势,采纳群众意见建议,高标准配套建设了“避洪平台”、老年公寓、农作物晾晒区、农机具摆放区、红白礼事区等功能区域,并在小区旁建成白鹭湖公园,更好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

  最让施克民满意的是,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黄墩镇党委、政府还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养殖。“我把家里土地流转出去,什么不用干,每年每亩拿9百块钱。平时想活动活动筋骨,可以到儿子塘口帮帮忙,也可以给别家塘口干活,每天能赚六七十块钱。”

  这两年,黄墩镇先后实施李甸、曹瓦、曹甸、英庄等村居扶贫搬迁工作,共计搬迁农户1759户,其中货币安置959户,房屋安置800户。“群众可以自愿选择安置方式。房屋安置的,可以选择镇区,也可以选择城区。”张先军介绍,确保“搬得出”的同时,黄墩镇还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

  如何“稳得住”?黄墩镇的做法是,一方面强硬件、一方面优服务。“小区实行‘物业+支部’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小区党支部、片组责任区、单元联络员’三级网格,围绕环境整治、物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商、共管、共解机制。”湖畔人家物业负责人曹殿俊说。

  居民王思环证实了曹殿俊的话。“每个楼道都张贴了片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什么难题,打电话说一声,就有人过来帮办。他办不了的事,会记下来、报上去,隔几天也会有说法。”她说,自己在新家住得很安心。

  如何“能致富”?黄墩镇依托现代渔业产业园,规模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去年以来,现代渔业产业园先后引进苏渔、通威、世昌、汇泉等多家水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资料显示,黄墩现代渔业产业园水产养殖面积已突破2.5万亩,其中以李甸、马桥、曹甸三个村为主的“黄墩湖大闸蟹养殖片区”占地面积约1.3万亩,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农场集群、服务集中、发展集约”的“一社一群一中心”新型经营模式。

  “目前,全镇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9家,拥有家庭农(渔)场60家、一般养殖户268家。去年,仅螃蟹产量就达1800吨,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张先军表示,将对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经验,强化问题导向,科学稳步推进,确保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工作不走偏不走样,惠及更多群众。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