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小村巨变背后的“活力密码”
2018-09-19 09:45: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 (记者 程大伟) “小区附属工程现在能够保质保量地加快推进,我们‘督促组’成员发挥了很大作用。”17日,在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集中居住区,村民郭成辉介绍说,在7月11日召开的村党群议事会上,有群众提出,小区附属工程进度滞后,对质量也不放心。会议当即决定,成立由4名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工程督促工作组,负责督促工程进度、把关工程质量。

  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这一工作思路贯穿朱瓦特色村建设的始终。

  “现在住两层新中式小楼,楼下一室两厅一厨一卫,楼上三室一卫,和以前相比,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董红玲回忆说,过去,绝大多数村民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建的砖瓦房里,家前屋后道路泥泞不堪,汪塘、沟渠里漂浮着垃圾,群众对居住环境有很多怨言。

  对此,朱瓦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回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环境,朱瓦村紧紧抓住该村成为宿豫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这一契机,推动建设集中居住区,打造朱瓦特色村。

  虽然前期开展了征求意见、调研论证等工作,但集中居住推行之初并不顺利,不少村民对此信心不足。聘请设计院,高起点规划,党员干部与群众心交心讲政策,让群众自选代建方,实打实的举措打消了大家的顾虑。组看组、户看户,群众逐步主动参与到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来。

  “新房是164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价格为12.3万元,均以成本价提供给搬迁村民,村民旧房子都在200平方米左右,加上宅基地土地补偿款,基本不用另外掏钱就能住进新房。”朱瓦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广荣算了一笔账,宅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偿2.8万元,旧房每平方米补偿400-500元,新房价格是每平方米750元。搬迁补偿得到绝大部分农民支持,仅一个月就有超过90%村民签字。

  一排排白墙青瓦民居分外亮丽,一座座景观小品点缀其间,村前的世纪河缓缓流淌,配套建设的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红白理事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今的朱瓦村富有韵味、活力十足。

  在9月4日召开的朱瓦村党群议事会上,党员、群众代表又就小区保洁问题各抒己见。由村里保洁还是请物业公司管理,大家讨论激烈。最终,大家基本达成共识:村民负责自家门前卫生,党员带头、党群共同负责公共区域保洁。

  从集中居住区规划、搬迁、建设到管理,朱瓦村群众都充分参与,实现了民主议事、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这背后,得益于该村逐步探索建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为解决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朱瓦村建立了“党社联建、双十共治、网格覆盖、精准到人”的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聚焦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基层党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互促共融,精心打造发展有效、治理有序的“活力朱瓦、幸福家园”。

  “'1234'工作法,即重点推动党的组织网、社会治理网和智慧信息网融成‘一张网’;开展‘最美网格’‘清洁家庭’评比及‘星级文明户’评比‘两项评比’;落实党群议事制度、村务监督制度、述职质询制度‘三项制度’;培育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文化艺术团、‘四点半’课堂、老年人互助协会‘四个载体’。”朱瓦村党支部书记罗前彬介绍。

  基层党建创新犹如朱瓦村的“活力密码”,不仅激发出了社会治理活力,还增强了朱瓦村增收富民活力。村民在“上楼”过程中,也逐步鼓起了腰包。

  朱瓦村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稻麦种植为主,人均收入不高。该村的应对之策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全村高效农业面积达3500余亩,用于莲藕、黄桃、草莓等高效农作物种植,同时,开展“家门口就业”工程,推荐农户到镇工业集中区及本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务工。数据显示,2017年,朱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这两天,在占地500亩的草莓种植基地里,不少种植户正忙着管护草莓苗。“合作社提供基础设施、技术指导,正在建设草莓深加工项目,让我们种植户省心、省力,增收更有底气!”站在草莓大棚前,朱瓦村草莓种植户杜运合憧憬着,“明年一二月份就能采摘上市了,相信会有个好收成,期盼生活像草莓一样越来越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