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奋进·城市荣誉记”:全民齐创建 城市换新颜
2018-09-12 17:58:00  来源:宿迁网  作者:高云龙 孙少伟  
1
听新闻

  “你看这条小巷干干净净的,‘脏乱差’现象再也没有了。”说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带来的好处,宿城区古城街道楚苑社区居民曹慧赞不绝口。

  让城市干净整洁、群众生活幸福美满一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思考、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提高城市品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抓手。为此,2010年7月,宿迁确立“创卫不仅仅是为了卫生”的工作理念,突出“创卫为民、创卫惠民”的工作导向,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到2015年3月,宿迁一举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曾经是该镇污染最严重的村子,村民家家户户都在经营废塑料回收加工,是名副其实的“破烂村”“污染村”。经过整治,现在,这里是黛瓦白墙,环境优美。

  坚持民意导向、国家标准,全力以赴搞“创卫”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多领域,创建指标要求高,评审标准极其严格。

  “创卫之难,难在标准高,共有10大类、66项指标、1189个考核点,更难在宿迁建市时间短,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需要提升的方面较多。”市爱卫办主任倪川回忆说。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直是宿迁干群干事创业的可贵精神。为做好创卫工作,宿迁集聚了“最强阵容”的领导力量,完善了“最大力度”的工作机制:成立创卫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政委和总指挥,卫生、城管、公安等3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创卫工作,并按照“属地管理、条块联动”的原则,实行创卫网格化管理,将环卫保洁、健康教育等9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

  同时,把国家标准作为工作底线、刚性要求,围绕标准,遵循“创建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标准化、标准数字化”的思路,明确责任主体、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限,一个考核点一个考核点地抓配套、一项指标一项指标地抓推进、一类一类地抓验收。

  “坚持每月举行一次主题活动,每旬开展一次明察暗访,每周召开一次创卫例会,让创卫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据倪川介绍,创卫四年多时间里,全市共下发交办单1400余份、督查通报117期,对19名创卫工作推进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倒逼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卫工作始终坚持民意导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确立“问题由群众提出、过程请群众参与、结果让群众评判和在创卫中引导群众”的工作机制。围绕创卫各重点环节,我市先后组织了10期全媒体政民互动活动,由市政府领导与市民、网友就相关工作进行互动交流,了解民意、办理问题、凝聚合力。

  创建期间,针对城中村等困难群体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我市启动棚户区改造13个,7000余户群众住上了新房;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0个,惠及中心城市近十分之一人口,公众满意度超过九成。

  聚焦重点领域、短板弱项,多措并举提“市貌”

  “卫生死角多、流动摊贩多,出行、看病、吃饭都不方便。”创卫之初,市民张曼在参加全媒体政民互动时,希望通过创卫解决好这些问题。

  市创卫指挥部成员单位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认真梳理工作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各个击破。首先,我市大力实施街景容貌整治提升工程,2013年、2014年两年间,市区共清除街面卫生死角2.3万处,清理拆除乱搭乱建3.3万处,拆除各类招牌8500余块,新建疏导点33处,疏导流动摊点2.5万起。

  其次,我市整顿重点场所,全面开展农贸市场、小餐饮、建筑工地等场所整顿规范活动,取缔所有露天市场,农贸市场分区经营,划行归市;严格落实工地管理标准导则,确保市区130多个工地全面达标;突击检查市区“五小”公共场所2200余次,立案处罚违法案件241起,有效规范经营行为。

  “创建期间,我市排查了市区所有小餐饮,要求必须卫生做到位,必须持证上岗,以规范重要环节来提升市民的消费体验,让市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据市食药监局办公室副主任吴坚介绍,项里景区美食街等几个高档餐饮集中区就是创卫期间建成,有效提升了城区餐饮行业的水平和层次。

  据了解,为补齐短板,我市对基础设施投入堪称“大手笔”:先后投入近千亿元资金,改造港湾式公交站台62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超过2.1万个,公共自行车投放系统投入运行;新建三甲标准公立医院,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新(改)建公共厕所297座,且全部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建成苏北首个具备106项生活饮用水指标全分析能力的水质监测实验室。

  事实上,唯有规范各方行为,方能符合创卫要求。我市科学制定出台了市民文明行为、居住小区管理等7个“宿迁规矩”,并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600余次,严格落实公安、城管、交通“一街三方”联勤共管,强行入轨,逐步推动“宿迁规矩”向“宿迁习惯”转变。

  突出工作长效、督查考评,完善机制谋“保卫”

  2015年1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审,当年3月正式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与汗水、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化为喜悦和骄傲。

  但是,成功的喜悦并未让宿迁人忘乎所以。“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城市的基础配套水平还较低,长效保洁机制还需完善,居民素质提升也还有较大空间,创卫成果容易出现反弹。”倪川说,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后,我市更加注重机制建设,深入研究“后创卫时代”的“天花板”问题,持续推进创卫工作深入开展。

  “这几年,我们挥别‘耿车味’;痛治马陵河,让‘龙须沟’变身‘后花园’;整治‘大花轿’,使交通更安全;公共自行车投放点遍布市区,到哪都方便。”市民程浩感慨地说,宿迁拿到“国家卫生城市”这块沉甸甸的奖牌,如何打好“保卫战”,是每一个宿迁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市逐步健全“一把扫帚扫到边”保洁全覆盖网络,完善经济激励、组织评价、行政绩效“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每月开展一次城市管理履职情况专项督查,严防出现“回潮”现象,坚决巩固成果,踏踏实实做好“保卫”工作。

  去年1月,我市加快市区环卫市场化改革,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京宿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北京环卫的标准,一体化做好市区中心区域64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绿地、水面、公厕保洁以及生活垃圾收运工作,试点推广垃圾智能分类模式。

  去年10月,我市以858.3分的高分通过复核,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倪川认为,这是对我市创卫工作的再次褒奖,也是再次鞭策,激励宿迁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工作走上长效化、常态化、规范化的道路。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