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豫乡镇报道员黄凤桥:笔耕不辍大半生 写不尽乡村巨变
2018-09-11 09:21:00  来源:宿迁网  作者:徐其崇  
1
听新闻

  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每个人既是这场巨变的参与者,又是记录者。宿豫区丁嘴镇报道员黄凤桥便是其中的一个。今年57岁的黄凤桥在乡镇当了近40年的报道员。他用新闻的眼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乡村的变化。如今,他仍然放不下手中的笔。他说:“身边的变化是永远写不完的。”

  一篇新闻稿 叩开写作门

  黄凤桥弟兄5个,上面还有一个姐姐。1978年,17岁的黄凤桥是所在生产队6个初中毕业生里唯一考上高中者。

  高中毕业后,黄凤桥经常留意大喇叭里播放的新闻快讯。他拿着白纸、铅笔,坐在喇叭下边听边记,久而久之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法。一次,丁嘴乡(后改为镇)苗冲村李帮修家因生炉子引发火灾,烧毁房屋5间、粮食3000斤、棉被8床及其它物品,损失1000多元。黄凤桥赶到现场,看到村民们捐钱捐物为李家修建住房,便写了一篇题为《一家有难百家帮》新闻稿,叩开了他所酷爱的新闻写作之门。

  丁嘴有着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地方爆发“蚕茧大战”,造成茧质下降,价格走低,加之蚕病多发,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为了保住“万亩蚕桑基地乡”称号,地方政府想尽了办法,出台了鼓励蚕农保桑养蚕的政策。黄凤桥以此为素材,写了《黄宗武的养蚕经》。2004年,宿豫区委、区政府号召蚕农打好蚕茧质量翻身仗,千方百计为蚕农增收支招,他从中嗅到了新闻价值,一鼓作气写出了《借得东风好行船》等3篇通讯,还发表了多篇有关推广科技养蚕的稿件,为推动当地蚕桑事业做出了贡献。

  手中一支笔 写出新景象

  1986年,黄凤桥成为丁嘴乡专职报道员,天天与农民打交道。1987年,他取得了年度8篇新闻稿件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不菲成绩。

  2000年以后,沉寂多年的丁嘴金菜再次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登山村种植面积达到200亩。黄凤桥以此为题材,撰写了《金针菜采摘正当时》《金菜花香》等新闻稿件,来描写村民采摘金菜的喜人新景象。

  长期的写作经历,使黄凤桥成了多面手。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抓到新闻的“活鱼”,用一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用一支笔写出农村的巨变。

  2013年,他到岔河村采访,农民李培龙在大集体时代右腿不慎被手扶拖拉机撞断。截肢后的李培龙没有屈服,拄着拐杖开起了粮食加工店。几年后,附近几家也开办了粮食加工店,李培龙就关掉加工店,经营起日用百货,之后办起了家庭小型缫丝作坊。2005年,他再次调转“船头”,利用村里的闲置小学校舍,办了个电子加工厂。前些年,板材加工红火,李培龙投资8万元办了板材厂。黄凤桥抓住这个创业典型,写出了《铁拐李的创业人生》,被多家媒体采用,还被编进了宿豫区基层党员干部冬训读本。

  写作出佳绩 出版一本书

  2014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当地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步伐,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空前,镇干部都上街捡拾垃圾。镇财政投入120万元,购置5000多个垃圾桶投放到每家每户,全镇建起了200多个垃圾池,购置了垃圾车,组组配备了环卫工。黄凤桥写出了《丁嘴镇村环境彻底“变脸”》的新闻稿,受到区委领导的关注。

  从事乡镇报道员工作以来,黄凤桥撰写的稿件超过4000篇,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采用,其中有的作品还获了奖。他以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主题,出版了具有浓郁乡愁乡情乡音的长篇小说《那道弯弯的河》。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