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火红的剪纸,红火的事业
2018-09-03 16:50:00  来源:宿迁网  作者:徐其崇 赵治安  
1
听新闻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根基。也因为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一个地方拥有独特的气质与风骨。近年来,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将丰富群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等作为全村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抓手,使全村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实现了文化兴村的良好态势。

  村名有来头 源于一座桥

  据明朝万历年间县志记载,埠子湖湖水清澈透明,盛产鱼虾、莲藕,滩涂芦苇茂密是人类生存、栖居的好地方。传说有一天,山东一对胡姓夫妇为躲避战乱,肩挑一副箩筐,带着一双儿女逃到此处,见此地水土丰茂,便搭建茅屋开荒、捕鱼定居下来。随后逃荒求生的百姓在这里慢慢聚集,逐渐形成一个小渔村,人们称之为胡宅。

  由于洪水泛滥、黄河水冲淤,加上明朝灭亡等诸多原因,埠子湖逐渐萎缩并干枯,最终变成了陆地,百姓也由打渔为生改为农耕种植为主。

  埠子湖的干涸淤积,并没有使该水系完全消失。在原胡宅组与肖桥组之间,有一条潘河,阻挡了南北交通。胡家先人联合肖家先人共同出资,在河上修建桥梁。在给桥起名时,两家发生了争论,最后,有人认为“胡”与“浮”谐音(方言声母HF不分)不好听,最终定名为肖桥。这是肖桥地名由来的传说。此桥成为埠子商埠流通、商贾云集的主要交通点,向西通向凌城、睢宁至徐州,向东到洋河至清江浦(淮安),北通宿迁城,南至青阳(泗洪),交通便捷十分繁荣,成为远近闻名的交通驿站。

  剪纸在传承 成为特色村

  记者了解到,在埠子镇,剪纸这项民间技艺具有近千年历史,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剪纸艺人梁漱华,在民国十八年,年仅18岁的她以一帧《草虫鸣海棠》,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此后几十年间,她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如《喜鹊登梅》《凤穿牡丹》《鸳鸯戏水》等作品为远近剪纸爱好者所推崇。1987年,她的作品被选入全国民间艺术展览会展出并获奖。

  肖桥村为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技艺,请民间艺人对剪纸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同时聘请市内剪纸名师,免费培训有此兴趣和爱好的村民,提高其剪纸技艺。2015年10月,肖桥村被宿城区政府授予宿城区文化建设“先进社区(村居)”称号、宿城区民间文化“宿城剪纸”特色村。2016年6月,肖桥村组织剪纸爱好者参加宿迁市文广新局举办的“美丽中国梦-宿迁剪纸艺术作品展”,陆美丽的《放牧》、朱艳的《防线》剪纸作品,分别获爱好者类二、三等奖。

  如今,剪纸已在肖桥村全面推开。为进一步丰富剪纸文化内涵,部分村民正在尝试“互联网+”,将剪纸与互联网、与富民相结合。肖桥村党委副书记肖西保说:“我们村在淘宝上专门开设了自己的剪纸艺术品网店,对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村民学习剪纸、传播剪纸文化、参与剪纸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老人传帮带 众人齐剪纸

  “同学们,剪纸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在画样,不难在剪。画样生动,剪出的作品才生动,否则再好的剪纸技巧也白搭。简单的剪纸只要掌握对称原理,就能剪了,经过长期练习,技巧自然就有了。”给孩子们讲课的老人,是该村今年78岁的陈茂忠。他自幼喜欢剪纸,就跟村里老人学习灯花、双喜字等简单剪纸式样。2000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复杂的剪纸技术追求中。他的剪纸作品将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细腻、秀美融为一体,自成特色,独具一格。

  陈茂忠的剪纸教学形式灵活,在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定期班,在村部集中学习和到他家中学习的都是附近的村民,有孩子也有成年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村民说,村里会剪纸的村民有几十个人,学习剪纸手艺,既高雅又文明,而且还能赚钱,也能给将来的老年生活增添乐趣,真是件好事。

  村中的水泥道路,墙面洁白的民房,红砖铺设的小巷,路两边错落有致葱茏的花木,宽敞干净的村民广场。坐在塘边树荫下的村民们,有说有笑,言谈中透露出文明、安定、和谐的新农村气象。肖桥村,正踏着文化的脚步悄悄走向文明。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