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家长 以爱为名的“控制欲” 请不要强加给孩子
2018-08-15 14:33:00  来源:宿迁网  作者:张又千  
1
听新闻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影响下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于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进行。他们想帮助孩子绕过弯路,去做“正确”和“应该”做的事,他们要做标准的唯一制定人。可这一切,到底是爱孩子还是自己的“控制欲”在作祟?

  “直升机父母”带给孩子的是压力

  近日,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中,一名初中女孩讲述了妈妈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过度安排。她说自己的生活被妈妈进行了表格式的安排,精细到几点吃饭、睡觉、学习。除此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按照标准的模板进行。她对妈妈发出请求:“能不能不再对我做这么细致的规划了?”

  然而妈妈坚定地认为:“这都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早出生、早经历,所以我们才会把我们所经历的提前告诉你们。妈妈说的话,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确,肯定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确的。”听着妈妈的话,孩子难掩满脸的失落和无奈。

  “有一种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他们时时刻刻监控并干预孩子的一举一动,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言则是爱,却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资深心理咨询师金虹侠认为,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孩子接受的来自外部的信息与父母不同,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此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可以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能过多的控制。发现并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实现他们的天赋梦想,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然而放手并不是放纵,父母是指路人而不是阻挠人,他们可以为孩子指引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全部听从他们的安排。

  文学家林格伦认为,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好的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地位,而不是以爱为名,画地为牢,将孩子紧紧圈在里面。

  以爱为名的“控制欲”给孩子带来伤害

  张爱玲曾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人生的路,不是只有“正确”这一条。

  金虹侠认为,控制欲强的人,往往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绑架而不自知。控制欲常常会以爱的外衣,遮蔽父母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会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听我的,没错;我都是为了你好;爸爸妈妈不会害你……”

  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市民刘妍(化名)说:“我的婆婆就是控制欲特别强的人,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了,她还是习惯性对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插手,以至于我老公逆反心理很重,一听到我婆婆说话就立马反击,两人常常吵得不可开交。”刘妍说她和婆婆谈了好多次,告诉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个人意识已经成熟,这份控制就该淡化下来,如果还盲目去控制孩子的所有生活,不愿放手,那孩子不仅不会生活得幸福,整个家庭都将承受压力和痛苦。“好在我婆婆最后接受了我的意见,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刘妍说。

  金虹侠认为,表面上看,父母紧紧“盯”住孩子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是想通过控制孩子来实现他们儿时未完成的心愿,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有些父母有着过强的控制欲,则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当孩子未按照他们的规划行事时,或者脱离父母视线表现出独立时,会触发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当父母有以下行为时,需要警惕,自己对孩子是否控制欲过强了:

  想要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然就焦虑。

  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过多限制他们行动。

  希望孩子实现父母的梦想。当孩子求助时,替代孩子解决,而不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对孩子的情绪敏感,见不得孩子哭。

  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总担心他受苦。

  许多父母不会想到以爱为名的控制,对孩子却是最大的伤害。

  别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

  金虹侠认为,越是在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在孩子1岁前,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而到了孩子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就需要父母逐步放手。

  面对孩子,父母需要保持自省的能力,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童年时未能够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总是退让,或者在未来成为第二个“控制欲强”的父母。“控制欲”是对孩子心理边界的侵犯,挫伤的是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市民董阳告诉记者,孩子四岁时,有一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帮他穿好裤子,而是默默坐在床边,耐心地看着他自己穿好。小家伙穿完裤子,突然搂着她的脖子说:“谢谢妈妈,你真是个好妈妈。”董阳笑着说:“当时我一愣,后来突然明白这声‘谢谢’并不是我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什么都没做,我没有去干涉和控制他,信任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金虹侠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担心他们总会把事情弄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担心顾虑是正确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就不应该以爱的名义将孩子“圈”住,应放手让孩子们去感受、触碰这个世界,即便在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但只有经历一次次的摔倒爬起,孩子们才能练就更强大的内心。而父母只需要根据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来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生活自律的好习掼,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要相信孩子可以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去控制,孩子自然会变得自信、独立,在奋力前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