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婚宴你几点过去?”“说是6点开始,到时大家肯定都会晚点去,我们7点过去吧。”只要是参加过亲朋好友的婚宴喜宴,相信你对上面的对话肯定不陌生。
古人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上述情景看似平常,殊不知不能准时赴约,既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更无形中降低了双向信任度。
守时、守信是人的基本素养和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为此,《宿迁文明20条》2.0版新增“约定时间不迟到,答应的事要做到”,倡导诚信守约、增进人际互信。
通知了几点开会,却总有人迟到;集合时间已到,但有人就是不见踪影……在各种场合,总有一些人不能准时到达,总是在众人的“翘首企盼”中“千呼万唤始出来”,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守时、准时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作要按时上下班,早已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次带团出去,最怕遇到有人不守时。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却闲庭信步般慢慢踱来。”导游小李“吐槽”道,个别人迟到的结果,是整个旅行团延迟了出发时间,打乱了行程安排。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守信既是个人修养的证明书,也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宿迁自2013年起就开始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率先在全省建立文明交通信用体系,市公安、交通运输、人社等10个部门联合建立惩戒机制,将公民交通违法行为与个人信贷、就业等相关联;发布了《关于对严重失信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对失信人,禁止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等,让失信者真正“寸步难行”;制定了信用建设中长期规划《宿迁信用2030》,力争到2030年,宿迁成为信用体系建设发达完善的信用城市。
如今,在宿迁,“诚信”已渗透到居民生活、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农贸市场里,“诚信经营”的标语随处可见;在报纸及新媒体上,诚信建设“红黑榜”定期发布;在各大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生意经”里,信用记录堪比“真金白银”。
守时、守信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已成为维系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准则,其于己于家、于党于国都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社会中,人无信义,将寸步难行;讲信重义,方能成大器。
【文明解读】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代代相传,季札挂剑、尾生抱柱传为佳话,孔子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公共信息服务、市场信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诚实守信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都愿意与诚实守信的人相处、交朋友,都痛恨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可耻行为。让我们共同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信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