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乱扔,看似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在“弯弯腰”的过程中,如何把垃圾正确投放,做起来并不容易。
《宿迁文明20条》2.0版保留了原来“垃圾分类不乱扔”内容,并延伸出“看到垃圾‘弯弯腰’”,引导市民从日常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市民如何看待并践行这一文明公约?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市区多条街道和多个小区,发现垃圾分类箱已成为标配,但真正按照规范实行垃圾分类的市民还不多。
在市民杨忠奎眼里,这几年宿迁干净整洁了很多,“自从创文以来,街道都很干净,几乎看不到随地乱扔垃圾的人了。”对于垃圾分类,他还是很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不过他也有一些疑问,“分类投放的垃圾,到了中转站、焚烧厂后,是不是还会倒在一起处理?”
“目前我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是由后端向前端推进。”市环卫处副主任徐鹏解释说,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已于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资源分拣中心也已建好,“市民完全可以放心垃圾终端的分类处理问题。”
阳光华城小区居民杨洪烈告诉记者,小区内每栋楼下面都会有三个大型分类垃圾箱,但很多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仍是把所有生活垃圾都放在一个垃圾袋内扔掉,“只有少数家庭会把纸箱、铁盒、塑料瓶等有一定回收价值的东西收集起来。这只能算初步的垃圾分类吧。”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民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很少会有随手乱扔垃圾、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但垃圾分类意识仍然比较模糊,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虽然很多人知道废电池污染环境,但对其他有害垃圾并不清楚,会随手扔掉过期的药品和消毒剂等,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环卫工吴师傅对《宿迁文明20条》2.0版表示强烈支持,“希望大家看到垃圾,都能‘弯弯腰’,这样能大大减少我们的工作压力。”吴师傅认为,市民弯下的是腰,拾起的是文明。
【文明解读】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其中很多都是可回收物,可以变废为宝。而垃圾一旦“放错”,不仅形成浪费,更会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垃圾分类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政府、企业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作保障。
记者了解到,宿迁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将有实质性进展。年底前,市级和各县区党政机关、学校将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纳入工作考核,不定期接受督促检查。当垃圾分类从鼓励走向强制,不再止于温馨提示而是直接“重拳出击”,并且率先在党政机关启动强制分类,此举对于推动全社会普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呼吁广大市民朋友,垃圾分类不乱扔,看到垃圾也能“弯弯腰”,并使之成为文明自觉,从而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美好。
(张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