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宿迁一退休老教师晚年不“退休” 坚持为社会作贡献
2018-06-26 11: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6日讯 他本该颐养天年,却仍坚守在“四点半课堂”的三尺讲台,陪伴在留守儿童的身边;他为白血病患者募捐;他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8年来,他送走400多名“四点半课堂”的“毕业生”;接待来访群众83批次210人;成功调解离婚案件10起,邻里纠纷25起,经济纠纷30起。他就是2015年度宿城区优秀人民调解员、2017年度“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宿城区埠子镇退休教师王德民。

  放弃悠闲生活 老来奉献余热

  今年73岁的王德民,2005年从埠子镇肖桥村小学退休。退休后,接受儿子的意见,携老伴一起到苏州养老,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

  2010年春节后,埠子中心小学和埠子镇政府先后打电话给王德民,希望他能回来参与镇里的关工委工作。他对老伴与儿子说:“我是1985年入党的老党员,趁现在身体还好,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奉献。”他的老伴与儿子同意他回到埠子镇杜楼村朱庄组的老家。

  2010年3月1日,王德民在镇里关心下一代办公室查看留守孤困儿童档案,发现有些情况不实,决定重新建档。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经过两个月走村入户调查,摸清了留守孤困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基数,建立了一份详实、科学的关爱对象档案。

  为了弄清靳桥村(区划调整前该村属埠子镇管辖)三年级马同学的信息,他跑了4次才见到马同学的奶奶。从靳桥村到杜楼村,横跨埠子南北,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第4次去时,天气还好好的,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慌忙间,他连人带车摔倒了,腿部受伤。

  关爱孤困儿童 尽责不知疲倦

  2012年,杨元村的初一学生姬某某不幸患上白血病,他得知后,立即向政府报告,同时给中小学送去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书,10余天共募得爱心款6万余元,及时送到病人手中。为确保身体指标平稳,姬某某现在虽然还要药物治疗,但没有生命危险。

  为帮助贫困学生,王德民先后跑到恒泰纺织厂、佳艺制帽厂、玻璃刻花厂等10余家企业,筹集善款5万余元,给40名孤困儿童每人买一身衣服,并发给每人200元现金。为100名孤困儿童、单亲子女购买书包文具等物品。到2015年底,他共筹集善款近100万元,个人捐款5000余元,资助孤困、留守、单亲儿童500余人。

  为了给关爱对象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王德民向他们发放“关爱一卡通”。手持此卡的儿童可以到指定的地点理发、洗澡、看病、优惠购物等。他每年定期发放给40名需要关爱的孩子,至今已累计发放2000余张。

  2012年,在王德民的倡导下,埠子镇“四点半课堂”在镇文化站开课。在“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协助下,“四点半课堂”天天开班,深受家长与孩子们喜爱。

  化解群众矛盾 促进乡村和谐

  2012年,王德民接手镇信访接待和司法调解工作,他以一张笑脸、一杯热茶接待来访群众,把群众反映的诉求记录好、梳理好、上报好。能当面解决的,绝不要跑第二趟。不能解决的,耐心解释,等领导有处理方案,他及时反馈。2015年春节前夕,一位胡姓老人的闺女身体不好,老人带外孙上学,想给孩子申请补助。在对他的情况认真调查了解后,王德民及时向镇民政办反映,最终给他的外孙申请到400元的春节慰问金,他个人赞助孩子500元。

  在调解工作中,他总结出了矛盾化解原则、方法、技巧。原则是:廉政、公正;技巧是:针对具体纠纷人特点,灵活巧妙、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是:疏导、规劝、引导、讲明道理、说服教育,采用谈心、交心方式,感化心灵、融化隔阂、消化争议,在平等原则上达成协议。

  2015年3月,一对30多岁的夫妻因家庭琐事闹离婚,上初一的孩子在一旁哭泣。他详细了解情况后,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上认真分析矛盾,找到离婚原因。经过细心开导,夫妻俩恢复了平静,不再闹离婚了。如今,这对夫妻俩和好如初,都说当初闹离婚是“头脑发热”,多亏王德民老人从中劝说调解,才没分道扬镳。(徐其崇 赵治安)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