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沭阳108岁老太做布公鸡送人 儿媳做针线活,她还能帮纫针
2018-04-17 09: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17日讯 4月15日,春和景明,记者慕名前往沭阳县光荣路上的信安小区刘道英的住处,老人的四儿子王玉东从屋外打开门,记者跟随他一起走进老人的10多平方米房间,屋内显得十分整洁有序,老人询问和其儿子一起进来的是谁,王玉东告诉她,是他的报社朋友来看望她,老人听说后,便从躺在床上的姿势自己独自坐了起来。还不停地招呼着记者坐下。面对这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寿星,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她是108岁高龄。

  不贪集体一点好处

  刘道英老人生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她的丈夫王景昌出生在1914年,共产党员,建国前一直做小乡干部,领导乡村抗日,打土豪分田地,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周集乡、桑墟乡、县多管局、农业局等单位做干部,于1995年去世。

  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困难,粮食匮乏,一位乡干部看到王景昌家青黄不接时没有粮食吃,就用手推车从乡里筹点粮食拖到他家,王景昌夫妻俩都不同意,要求乡干部把粮食拖回去。刘道英也知道子女多,家里已没有一点吃的了,子女们饥肠辘辘,需要粮食,但是那是集体的,集体的光一点都不能沾。

  家里没有吃,刘道英就到地里挖野菜给孩子们充饥。实在没有粮食,就把三间房梁上的木料一根一根抽出来拿到街上去卖,再去买些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刘道英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心灵手巧,聪明好学,只要别人裁剪衣服,做各种花鞋,她看过后自己就会做。周集乡的谢河村、徐码村、吴庄村、华帮村等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慕名找上门来,请她裁剪衣服。据王玉东介绍,他的母亲做针线活特好。会做纯手工的婴幼儿穿的花鞋(老虎鞋)。许多农村妇女挺羡慕的。附近的邻居想做婴幼儿穿的花鞋(老虎鞋),都登门请他的母亲剪花。所以,刘道英老人在周集乡好几个村还挺有名气的。

  刘道英睡的床是沿着一面墙铺的,墙上挂着一个她用各种颜色布料做的“大公鸡”。记者指着墙上的“大公鸡”对她说,这个“大公鸡”是您做的吗?老人微笑着说:“是啊。”老人顺手便从墙上把“大公鸡”取下来端祥着。老人说,她住在十字街道蚕桑场的大儿子王玉林家时,附近有个做沙发的厂,一些下脚料碎布都作为垃圾倒掉,十分可惜。她看到后就捡了一些回家。

  刘道英说,“小时候,过春节,家人会用碎布做成‘小公鸡’别在小孩的胳膊上避邪。或者做大一些的‘大公鸡’挂在脖子上,装压岁钱。有了这些碎布,我就想试着做看看,先用纸剪成‘大公鸡’的模样,然后,就用碎布料照着做同样大小的。”起初,她只是做些‘大公鸡’,消磨消磨时间。不料,做好后,受到了许多孙子孙女的青睐,老人做了百余个全被邻居和亲朋好友抢光。许多人慕名前来要一个由百岁老人做的“大公鸡”,都说,“得到百岁老人做的‘大公鸡’,机会难得,同时也图个吉利。

  一次,王玉东的朋友到王玉林家,希望要一个老人做的“大公鸡”。王玉林知道他是王玉东的朋友,就拿一个给其朋友。这个朋友把玩具带回家,他的两个孩子都争着想要,争执不停,于是,他答应找老人再要一个。两个孩子才“阴转晴”。可当时临近春节,这个朋友带着一些茶食又到王玉林家想再要一个“大公鸡”。由于当时家里没有现成的,就让他第二天再来取。这个朋友临走时,王玉林和刘道英不要其礼品,互相夺来夺去,没办法,老人把礼品收了下来。她说:“做这样的小礼品给小孩玩,就送来茶食,我不能收,不能吃人家的东西。”刘道英晚上做好一个“大公鸡”后拿出50元钱暗暗地塞进“大公鸡”钱袋里。过了两天,王玉东的朋友取走了这个“大公鸡”。

  刘道英老人对大儿子王玉林说:“我在‘大公鸡’的钱袋里放了50元钱,你抓紧告诉王玉东的朋友。如果钱袋给他的小孩子玩,担心钱给弄丢了。”邻居看到这位老人如此正直都很佩服她。

  一天,刘道英老人走出家门散步,看到路边一些农户把高粱杆扔在路边,老人便把它捡回家。她把这些高粱杆用剪刀剪好,然后用麻绳串起来,做成了平常农户家用的锅盖。邻居拿着老人做的锅盖用手试试后说,“老人的手劲还挺有力。”有时老人还用厚纸做成小扇子,用做沙发的下脚料做成小枕头。

  乐享天伦 幸福生活

  刘道英老人生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最大的儿子王玉林年已八旬,最小的儿子王玉奎63岁。可谓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时。目前,她眼不花,耳不聋,头脑不糊涂,生活还能自理。风和日丽时,她还推着轮椅车到室外晒太阳。

  一天,王玉忠的妻子做针线活,用线穿针眼穿不进去。老人看到后对儿媳说:“拿来给我,我帮你穿针线。”老人拿过针线一下子就穿了进去,在场的人看了会心地笑了。

  2007年10月8日,刘道英的子女将母亲的户口从周集乡华帮村迁到县城。现在儿子家都住上高楼,只有大儿子王玉林和三儿子王玉忠家有大车库适合老人居住,省去上下楼之苦。平时,刘道英老人愿意待在哪家都随她。愿意待十天半个月都听老人的。她到哪家,大伙就筹钱给哪家。

  王玉忠的妻子陈兰芳对记者说,平时她常陪伴婆婆聊天,她的记忆力惊人,过去多年的事,能记得清清楚楚。一天三顿饭,她都做好送给婆婆吃。而且她做饭都想着如何适合婆婆的口味。因为老人没有牙,她都做活面饼或馍头给老人吃。做饺子时,都将菜馅做碎一点,面皮擀薄一些。平时,她还为老人洗脚,剪手指甲、脚趾甲。婆婆的生活起居得到陈兰芳无微不至的关怀。陈兰芳说,其他的妯娌像她一样也是如此。现在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这些孝顺的儿孙。

  据王玉东说,每年逢年过节,市、县领导都带着礼品、礼金上门看望慰问。目前,刘道英老人还享受百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每月300元的长寿津贴。

  长寿秘诀 常吃杂粮

  俗话说,“山中易找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刘道英老人出生于1910年7月5日。

  1995年,刘道英的老伴王景昌离世。由于她一直在农村务农,子女又大都在县城工作,子女聚齐商量着要把母亲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但是老人坚决不肯,她说:“农村住习惯了,还想留在周集乡华帮村生活。”家里有1亩多小园地,平时,老人独自在这块地上耕耘,种些蔬菜、粮食等,自己能够自给自足。她说,“只要自己能动,不要子女赡养,不给子女添麻烦。”

  老人的长寿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很想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聊起刘道英老人为何长寿,她的儿子王玉东说,因为她一直生活在沭阳县周集乡华帮村,生活环境好,无污染。她之所以长寿很大程度得益于吃了自己种植的无污染蔬菜。王玉东:“母亲前半辈子辛劳受苦,饥荒时没吃的,也从未吃饱过,后半辈子虽然生活好了,但是她还是喜欢吃粗粮,吃杂粮稀饭、菜饼等,很少吃鱼、肉等。”她的儿媳陈兰芳说:“前天,婆婆吃了半碗糖肉。”老人微笑着说:“一时半间(偶而)吃这些肉。过去家在农村,没吃到什么好东西。只有过节时才能吃一些鱼、肉,而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啊!”老人的一些话博得了在场人一笑。(张长生)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