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文 杨群/图)2月8日是祭灶,也是小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过年从来都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有的人从腊月就开始忙活起过大年了。对于过年,每个人都会生出不同的感悟,既有着对往年的美好回忆,又会流露出对“年味儿”的向往。“年味儿”真是个妙不可言的存在。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总会自觉地遵守着各种各样传统的习俗,以求自己来年能够身体健康、事事顺遂,这就是年俗。今天就跟着记者一起来盘点下宿迁的那些地道的年俗,看看什么叫有“年味儿”。
祭灶日甜了“灶王爷”的嘴还得忙扫尘
宿迁人的祭灶日有腊月二十三过,也有腊月二十四过的,这是为什么呢?据我市民俗专家程芳银介绍,在古代,过祭灶有“官三民四”的传统,即官家祭灶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以显示官高于民。到了现在,有的人家干脆两天都过,一天烙糖饼祭灶神,一天专门用来扫尘。
知识点:
烙糖饼:这天宿迁人要烙糖饼、吃灶糖,甜“灶王爷”的嘴,只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宿迁人烙糖饼,爱在糖里拌上芝麻,吃起来更香甜,也借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兆头。
扫尘:将房前屋后收拾清清亮亮,这是自古过年必做的事。过去,人们不知道“尘”和“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他们只是用最朴素的方法想把过去一年的辛劳、晦气统统扫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过去普通百姓家庭平时吃不上豆腐,认为豆腐是“好东西”。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里食用。而豆腐传到中原后,因与“头富”音相似,所以被人们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期望。
知识点:
宿迁人过年买很多豆腐都咋吃?煎豆腐、煮豆腐、冻豆腐、腌豆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宿迁人做不到的。
腊月二十六杀年猪
宿迁有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要开始置办年货,筹备过年的肉食,杀年猪就要炖年肉了。现在很多人说肉不香了,年味淡了,那是因为在以前条件相对贫乏的年代里,难得吃一次肉,所以肉很香。
知识点:
腊月二十六除了“割年肉”的说法,宿迁人还有去浴室洗澡、剃年头的习俗,就是所谓的“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其实节前赶大集,节后逛庙会,这是宿迁人过年的老传统。平日里,乡镇逢集日要么农历二五八,要么农历三六九,而过了腊月二十三,农村集市是天天逢集,这是一成不变的老规矩。随着狗年春节的临近,我市城乡年货大集又开始火爆起来。
知识点:
宿迁每个乡镇都有大集,过了腊月二十五几乎天天都逢集,想淘年货的、感受年味的,不妨到城区周边的乡镇转转,比如埠子、皂河、耿车等地的集市规模都比较大。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八,蒸枣花。”这是民间腊月二十八的风俗习惯,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不论你是做红枣、蜜枣馅儿的,还是红豆馅儿的馒头,今天就得开始蒸馒头了。按照老人的话说,其实这就是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
知识点:
宿迁人过年一定会蒸小豆“馒哒”(红豆馒头),寓意着来年有个好兆头。如果你不会做,菜市场里都有卖的,市区的西楚农贸市场、平安菜场、恒佳菜场都有几家老店,做出来的馒头非常受欢迎。
腊月二十九祭祖上大供
上坟请祖上大供是宿迁人在腊月二十九这天的头等大事。
知识点:
宿迁人习惯自己买纸钱叠用于祭祀的元宝,几元钱买厚厚一摞的纸钱,纸张要软硬适当,折线对齐就行,要想叠得饱满,就得多练。
在市区,祭祖仪式已大大简化,但在周围农村,有些习俗仍然在延续。除夕前一天,家族中的男性需带着纸钱、鞭炮到祖坟请长辈灵魂回家过年,还要念叨“回家过年了”;男性还要“接灶”,就是吃过晚饭,来到院子里,摆上供品并祭酒,在锅台上也要摆上香炉、供品。
年三十熬一宿
大年三十了,不用说,团圆饭、守岁、包饺子、贴对联,一样不能少。
知识点:
宿迁人年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就开始包饺子,一起守岁,等到夜里零点,新旧交替的时刻,走出家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里来是新年
年三十一过就是新年正月里了,在宿迁也是每天都有说法的。
知识点:
初一,拜年;初二,接姑娘;初五,财神日,家家供财神,吃水饺面条,称为“钱串穿元宝”;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去宿迁有城隍“出巡”庙会。正月十六“走北边”“扣百子”。在宿迁,年的结束得到正月十六这天。据《宿迁市志》记载,这天,家家吃“马蹄糕”,以祈“高升”。还有人家带着儿女到东大街北的财神庙门前,给一对石狮子(后移至马陵公园)烧香叩头认其为干爷、干娘。晚饭后,人们一路燃放爆竹,从南向北,经校军场灯市,直到马陵山北“百子堂”(现在的银控自来水厂附近),地势越来越高,以“走北边”喻步步高升,传说能除百病,俗说“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有些没有儿子的人家借机到百子堂烧香拜神求子,并花钱买个男泥娃带回家,谓之“扣百子”。
其实,“年味儿”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