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野菜炖小鱼充饥 宿迁老渔民难忘当年捕鱼挣工分
2018-01-12 13: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月12日讯 今年80岁的李树田是一位老渔民,如今年纪大了,他和老伴已经两年不再下湖捕鱼了。“我两个儿子接我的班,他们一直以捕鱼为生,我们老两口现在能拿到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再加上儿女们的孝敬,晚年吃喝不愁。”李树田老人住在湖滨新区晓店镇洋河滩居委会,如今,他和老伴在那条老渔船上生活。回想当年,李树田老人有几多感慨。

  李树田老人说,骆马湖在明代以前,只是马陵山西侧的一片洼地,形成4个互不相连的小湖。到明代后期,原入泗水的沂水严重受阻,被迫滞留于此,致使4个小湖连成一片,才统称为骆马湖。从明清时期到建国初期,骆马湖还是滞洪的过水湖。新中国成立后,导沂工程为解决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将骆马湖建成临时水库,汛期盛水,汛后种麦。“我的老家原来就居住在湖底,那时候湖底粮田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汛期水位上涨,我就开始捕鱼了。”李树田老人回忆说,1958年,政府决定将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库,汛后蓄水兴利。从此,骆马湖成了防御沂、泗洪水,确保下游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了这个地方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资源宝地。

  “那时候骆马湖经过人工开挖改为常年蓄水湖,居住在湖底众多人家都迁移了,我家当时就迁移到几十里开外的来龙。”李树田老人说,尽管他全家已经搬走了,每年夏季,他都会来到骆马湖捕鱼。

  李树田老人说,常年蓄水的骆马湖建好后,湖中鱼类大量繁衍,这也给渔民们带来了财运。“当时从骆马湖迁移到来龙的渔民有不少,大队就组织年轻力壮的渔民来到骆马湖里捕鱼,捕上来的鱼虾由大队统一收集去销售,渔民们靠捕鱼上交的数量记工分。”李树田老人回忆说,因为他离不开骆马湖,在水上公社成立时,他们全家就迁回了骆马湖洋河滩。“当时不少骆马湖渔民都回迁了,但也有少数人家至今还生活在来龙那边。”

  李树田老人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的“大集体”时代,渔民和农民一样,靠干活挣工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分田到户了,渔民捕鱼也不用上交集体挣工分了,广大渔民各自下湖捕鱼,自行上岸销售。“那时候岸边没有鱼虾市场,我们在湖里捕捉到鱼虾后,到岸边就像打游击一样销售。那时候洋河滩附近的路边就是鱼虾交易场所,往往都是渔船刚上岸,鱼贩子就上来问价了。”李树田老人说。

  “我当时花40元钱买了一条小木船,一个人带着干粮下湖逮鱼。因为湖中风浪大,我就吃力地摇着小船到骆马湖北岸附近捕鱼,因为那里水浅,风浪也小。每一次下湖捕鱼,都会在小船上生活两三天,所带的干粮也都是些山芋。”李树田老人说,他的小船上有个小锅灶,没有吃的时候,就到小岛上捡一些柴草生火,挖一些野菜和几条小鱼在一起炖着充饥。

  “那时候因为洋河滩没有专业鱼虾交易市场,渔民们辛辛苦苦地在湖上劳作,还要为鱼虾销售犯愁。”李树田老人说,1964年,洋河滩建起了避风港。渔民捕鱼靠岸后,只能在避风港周边的大坝上找地方卖鱼。要不是当时有小贩子光顾,渔民们辛辛苦苦捕捉的鱼虾真是很难找到销路。

  “到了2008年前后,避风港慢慢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经营的鱼虾市场。因为是自然形成的,平时也没有人管理,几年下来,避风港周边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鱼虾经营也各自为阵。虽然慢慢有了人气,因为杂乱的市场上有人以次充好,甚至有人从外地运来养殖的鱼虾冒充骆马湖的湖鲜销售,直接影响到骆马湖优质水产品的声誉。”李树田老人说,现在避风港附近建设骆马湖水产品专业交易市场,不仅给渔民们打通了销售环节的梗阻,也方便消费者选购优质上乘的骆马湖水产品。

  “像我们这样的老渔民,经历过当年捕鱼的不容易,也看到如今的骆马湖渔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骆马湖成为美丽的风景区,生活在湖边的渔民们也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李树田老人说。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