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宿迁一居民家珍藏两份光绪年间《司照》 系土地凭证
2018-01-09 10: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月9日讯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农民种地有《土地确权证》,旧社会有《地契》,你知道清朝时期老百姓种地凭的是什么证件?”1月8日,家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楚社区朱圩居委会一位居民报料称,他们居委会有一户人家珍藏着清代光绪年间的《司照》,那是当时的江宁布政使司总理清赋督垦局颁发给骆马湖老百姓的种田凭证。

  两份《司照》迄今已有124年

  记者闻讯后当即前往朱圩居委会采访。在居委会干部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今年62岁的当地居民陈继勇,他就是这两份《司照》的珍藏者。

  陈继勇拿出一个较大的荣誉证书,里边夹着用毛笔书写的字迹工整的两份《司照》,宣纸已经泛黄,并有局部撕裂。“其实这两份《司照》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只是作为家中的传家宝珍藏起来,每每看到它,就会想起勤劳善良的祖先。”陈继勇说。

  记者看到,这两份《司照》均颁布于清代光绪二十年,颁发单位为江宁布政使司总理清赋督垦局。开头这样写道:“江宁布政使司总理清赋督垦局为给徐州宿迁县骆马湖滩现经钦奉谕旨……”正文主要描述土地使用须知以及土地所处东西南北的位置、种植面积等。一块面积为十二亩六分四厘土地,耕种所有人为陈溪亭户下,征租费用为七百五十九文;另一块面积为五亩七分九厘,耕种所有人为陈少堂户下,征租费用为八百一十二文二毛。每一张《司照》上都有几个大印章,能看出来留有存根。

  经过推算,光绪二十年应为1894年,迄今已经有124年的历史了。

  《司照》所注地现位于骆马湖底

  “我的老家住在皂河以东约两公里处的骆马湖里,距离现在的张宅岛比较近。以前这里是滩地,我家所住的庄子叫小陈庄。”陈继勇回忆说,过去的骆马湖并不像现在一湖清水,当年的骆马湖里居住着很多农民。后来因为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湖,祖祖辈辈居住在骆马湖区的老百姓都响应政府号召搬迁了。“听我老父亲说,我家是1958年搬离小陈庄的,当时的小陈庄有20多户人家全部搬迁了。我家先是迁移到黄墩的刘埝,后又搬迁到皂河的新农。1961年春天,我们全家又搬迁到现在的古楚社区朱圩居委会,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陈继勇说,他家就是人所共知的骆马湖移民。

  说起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湖,如今变成了秀丽的湖泊,陈继勇感概万千。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宿迁筑圩田、挑深沟、修台田、挖大塘,但始终抗不了旱,治不了涝,增不了产。1955年,宿迁县委提出农业三改,即碱改良、稀改密、旱改水。前两个改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县委就大力实施旱改水试验。经过3年试种和农业专家的精细考察论证,被证实旱田改水田完全可行。

  陈继勇从他父亲那得知,1957年夏天的一场洪水,新一轮集中治水计划的迅速实施。那年6月,百万军民在抗洪一线,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洪保卫战,最激烈的就在骆马湖。洪水刚过,省水利厅提出骆马湖一湖蓄水意见的同时,宿迁县委提出,让骆马湖常年蓄水,在运东地区搞自流灌溉,率先大面积推广了旱田改水田。骆马湖蓄水解决了水源问题,而通过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全县盐碱地、岗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代代相传只为传承家族记忆

  从1958年6月起,骆马湖蓄水开始了,大规模旱改水也拉开了大幕,骆马湖区5万移民全数搬迁,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最初,移民们住在两檐着地的山头棚里,夏天无处遮阴,又闷热潮湿,只能把桌子和床抬出来,躲到下面躲避烈日。天冷了,挖野草充饥,蜷在草窝里过夜。

  当年10月,全县开展支援移民兄弟活动,开展安置点建房大竞赛。在全县人民帮助下,移民开始重建家园。沉在湖水下的家,成了他们沉在心底的记忆。“我家就是在那个时候迁移的。”陈继勇说。

  两张《司照》,传到陈继勇这一辈,已经经历了几代人。陈继勇说,其中一份《司照》上有陈溪亭名字的人,是他祖父的祖父,另一份《司照》上有陈少堂名字的人,是他祖父的父亲。“听我的老父亲说,我的曾祖父陈少堂是一位秀才,有6个儿子,我的祖父陈怀启排行老小,所以这两份《司照》最终都留在我祖父的手中。”陈继勇介绍说,他的老父亲陈庆惠今年已经95岁了。

  “我父亲不识字,我母亲读过几天书。爷爷临终前,就把这两份《司照》交给我母亲保管,我母亲一直是用布把它包起来保管的。母亲临终前,就把它移交给我保管了,因为这承载了我们的家族的记忆。”陈继勇说,以前他家住的是土坯草房,历经这么多年,因为悉心保管,这两份《司照》都保存的比较好,也没有大的损坏。

  历史文化学者解读清代《司照》

  对于这两份罕见的《司照》,记者采访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他说,他从事多年宿迁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从来没见过清代《司照》是什么样子,只是在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当年骆马湖百姓种地曾经拥有《司照》。他提供了《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的骆马湖涸地开发用地一览表》,不难看出,早在清朝年间,清政府对骆马湖涸地就开始开发利用,并开始给种地百姓颁发土地凭证了。

  王晓风介绍说,旧时《司照》之意为管理某事官职的执照,意为凭证。在清代末期,朝廷将漕运制度改成了海运,大运河失去了漕运的功能,骆马湖也就不再用于漕运了,大运河开始承担水源补充的功能。当时有一些大地主集中在骆马湖区,有的大地主拥有土地面积有上千顷之多。

  “他家珍藏的《司照》,是封建社会官方化的一种凭证,能保留到现在还是比较珍贵的。”王晓风说,过去的骆马湖区在冬春可以种一季麦子,因为沂蒙山区很多水流下来,夏季就不能种庄稼了。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骆马湖区干涸出来的很多土地被充分利用。直到1958年旱改水,骆马湖成了常年蓄水湖,湖区就再也不能耕种了,一湖碧水造福百万群众,如今的骆马湖已经成为宿迁人民的母亲湖。

  “从这两份《司照》上看,当时这两个持证人耕种的土地并不多,这充分说明清代朝廷对土地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并不是说谁占有就归谁,没有官方的批准,就不能擅自耕种土地。”王晓风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土地管理更加严格和科学化,现在的老百姓耕种土地都进行了确权,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像当年的《司照》一样,给土地使用立下了规矩。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