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清代收藏家、著作家王相家世考实:王相文坛影响力波及清代京师
2017-08-21 10: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王相主持刊刻的《高凤翰砚史》

  中国江苏网8月21日讯 宿迁网在前两次报道中,着重介绍了清朝道光年间,誉满南北的著名古文物收藏家和著作家王相,喜好文学艺术,酷爱古籍及金石书画,建有藏书楼“百花万卷草堂”、“池东书库”等,是当时江北最大的私家藏书馆,藏书40万卷。他亲手校勘、刻版印书,均署“信芳阁”字样,统称《信芳阁丛书》。最著名的是他选辑清初至嘉庆年间300多首诗编成的《信芳阁诗汇》,是一部清代诗选巨著。王相的祖居在宿迁新盛街,是宿迁历史上文化名人。

  广交诗友 吟咏山水

  宿迁市历史文化学者王晓风介绍说,王相的诗歌,吟咏宿迁的山水甚多,如马陵山,如《宿迁八景》等自然风物。他尤其喜欢县北司吾山,有多首吟咏司吾山一带山水景色的诗歌存世,并和司吾山的高僧有诗歌唱和往来。他的《无止境初稿》卷三中,有《寄司吾山诗僧超众》:“遥闻五华顶,近日有诗僧,以此不刊业,续之无尽灯,名山天许住,常语佛才能。我欲寻初地,同参最上层。”

  在他的《行司吾山下望五华顶感事》长诗中,有这样的描述:“五华颇耸秀,诗僧主禅院,远非灵一俦,近亦瞿昙选,前游僧未来,兹来僧不见。”说的是他两次游玩司吾山,都没有见上诗僧超众一面,实为可叹。

  由于他的文朋诗友众多,故而每次出行都约好几位朋友同行,一路上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前期,出游陪同他最多的是成盥荪、钱春渠等人;晚年以后,大多和钱春渠之子钱侍臣出行居多,亦有鲁一同这样的地方名士随其出游。其间,也有其他朋友主动邀请他前往某地游玩。在《无止境续存稿》卷十中,有王相《答借园同游郁州山约》一文。郁州,即是今天的连云港,郁州山,应该指云台山,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花果山。而约王相的借园,姓卓,名笔峰,号借园,此人是今天宿豫卓圩一带的名士。

  声名远扬 波及京师

  《宿豫文史》中曾刊登清代无名氏所作《宿迁竹枝词五十首》,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潇洒诙谐卓借园,相逢拉手叙寒暄。说天说地无人解,倒惹庸愚聒耳烦。”诗中所咏的卓借园就是约王相去连云港的人。从此诗可见,这是一个不惧俗议、潇洒诙谐的文人。王相在此篇答书中记曰:“借园尝谓余勤于读,而倦于游。何也?余之游志蕴于童年,期诸皓首,不敢称遽,有所待也。”此文后附录卓借园《招游郁州山启》的原文,其开篇曰:“郁州山,淮北之奇也,而世之搜奇选胜者,多弗道,岂僻在海隅,湮而不彰。余抑地非名胜存而不论耶?”

  如今的连云港花果山早已名扬海内外,但谁能想到,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宿迁就有一帮文人发现了它的形胜之美,山水之奇。“天矫出没于烟涛澎湃之中,发其郁勃磊落之气。”

  王相最远的一次出游,应该是送其次子王禹畴赴京师应试贡生。鲁一同的《王相墓志》中记写到:“其后,君次子禹畴充贡成均,于是君年六十矣,亲送入都,长安士大夫先闻其名者,倒履至门,酬对款备,翰札如飞。每值佳风景,青鞋布袜,携一童子,登西山绝顶,俯视京邑。”这个记载充分说明,当时王相在文坛上的影响已经波及京师,故而,前来拜会王相之名士络绎不绝。王相此行,一路上留下不少诗文。

  金石书画 造诣非凡

  其《春明途说》文集中主要收入他这一路留下的诗歌和文章,其前记曰:“三月八日,率次儿禹畴赴都,示同行睢邑李省吾、邳州魏荣堂、同县卢鹤庭三明经。”明经,在明清之际代指贡生,王相此行,故意邀请三位贡生和他一起送子赴北京应试,其用心可谓良苦。一路上的诗篇如《阴平道中》、《邹县谒孟庙》、《雄县道中书所见》、《游西山至碧云寺》等,皆是脍炙人口的好诗,尤其是自北京回程,接近宿迁之时,他在诗中表现出对于家乡的感情之深,更是令人感动:“下邳路接宿迁城,望见长堤一线横。嘱咐双轮轻碾过,平沙软草故乡情。”

  从王相护送儿子进京应试这一行为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人都很看重的是功名,王相也是无法免俗,且在晚年以后,愈加重视。以往的文献资料不知是何依据,大都认为王相祖父由于看淡名利,嘱咐后代不准进入科举考场。事实上,王相家族在宿迁从来没有放弃过科举功名,王相本人也曾考中秀才,后被选为监生。此后,因为照顾老父,才不再进入科场。因为无需投入巨大的心力去钻研科举应试的八股文,无需像当时普通读书人那样皓首穷经,方才成就了他对于诗词歌赋,金石书画诸般风雅之事尽皆精通,且成就超群,造诣非凡。

  王相此生止步于仕途,虽然其去世后,其在墓志铭等处被冠以“州同知候选盐课司提举加二级以办赈优叙特加一级”的虚衔,但他一生未曾出任过实职。这种身份,在那个时代一定会遭受很多坎坷,每遇地方权势倾轧,就只有无可奈何。这大概是他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结交四方名士一个潜在的因素吧。

  王家祖茔 位于城北

  从诸多资料上来看,王相一直重视对于子孙的培养,并以科举正途为主。他耗时两月,陪其次子王禹畴赴徐州府参加郡试,并被选拔通过进入朝考。他在《送次儿赴郡试杂诗》记中写到:“糠秕竟先扬,灯红报夜红,才惭名第五(禹畴三覆名次。作者原注),人说士无双(禹畴四覆第二名。作者原注)。”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后,又不顾六十高龄,不辞辛劳亲自送儿子禹畴千里迢迢进京会试。

  王相去世后,归葬在城北井头乡境内。仪征王翼凤在其《墓志》中记载:“咸丰二年六月十四日考终里第,春秋六十有四,蠲吉于是年十月初七日,葬县治永济桥北。”结合王相生前记叙:“余籍浙江,先曾祖宦宿豫,随葬于此,吾祖吾父祔焉。”按照古人墓葬习俗,原宿迁六塘河河口的永济桥之北,应该是王相家族在宿迁的祖茔之地。选取此处作为祖茔,应该和其曾祖王林一直担任河道官员有关。

  王相的长子王炯,字褧之,号甘岩。别号灵石山民。宿迁文史资料介绍说,其生卒年月不详,从其父学诗文,学即久,乃行医救人。县志亦记载其“善继父志,赡恤族党,赈饥穷,施衣絮,倡设育婴堂。均未提到其科举功名。但根据《秀水王氏家集》多篇文字的落款和介绍,王炯实亦为贡生,并任翰林院待诏。唯《宿迁县志》无记载。

  家风文化 儿子传承

  值得一说的是,王炯是宿迁著名诗人陈玉邻的女婿,同治间举人陈环的姐夫。陈玉邻为乾隆乙酉科举人,官至太原知府,其诗集《秦晋诗存》被收入王相主编的《友声集》中,书末有王炯所作后序。而王炯的文集《芬响阁初稿》十卷,又是陈玉邻长子陈环作序。作为王相的长子,在其父去世以后,王炯秉承遗志,继续整理搜罗王氏家族的文集、诗稿,将王相生前编辑后还未刊刻的书卷基本完成。

  王相的次子王禹畴,为道光乙酉科拔贡。其自述:“五龄就传,二十一占籍宿豫,入郡庠,二十五乙酉贡成均。”县志记载其曾任州判、改内阁中书,同治初年,奉旨办江北团防,以军功加侍读衔,封典三品。另外,因为王禹畴的官职和军功,使其曾祖王铮、祖父王治、父亲王相都得到朝廷的封赠。县志记载:王铮因其曾孙衔加二级封;王治因其孙赏三品封,王相以子赏三品封典。

  王禹畴晚年回归故里后,痛感宿迁久不修志,和境内学者高君儒约定修纂《宿迁县志》,立条目,聘名宿,一身任之,是为继康熙年张忭私志后,境内第二次出现私修《宿迁县志》,然而县志未成而辞世。王禹畴有《弟子职四礼》《翼经正录》《教学绳墨》等著述存世。

  王颐正,是王相的三子,县志记载其功名为监生,官职是运河同知衔候选同知,有《痕梦词》一卷存世,曾参与修订同治年间《宿迁县志》,负责监督刊印。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