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1日讯 如果有一个父母最苦恼的孩子问题排行榜,“磨蹭”一定位居前列。每天起床催、吃饭催、出门催,抓狂、吼叫、焦虑……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亲子状态。好多家长在“催催催”中常感疲惫不堪、无可奈何。对于孩子的磨蹭,与其抱怨,不如好好想想他们为什么磨蹭?应该调整的到底是父母?还是孩子?
故事:一位妈妈的痛苦与反思
近日网上流传一个故事:一位拥有5个孩子的妈妈,曾经每天早上对她来说都是一场催促的“噩梦”———她有5个学龄期的孩子,分别在不同的学校上学。为了让孩子们准时到学校,她每天早上要用尽全部力气应对他们:“赶快!不然要迟到了!快吃早餐!你怎么还没穿袜子……”
如果孩子们还在这个混乱的时刻发生争执,比如谁又抢了谁的杯子,甚至打起来……那场面简直无法直视!几年下来,她越来越沮丧———催促不仅没有什么效果,还常常让孩子们变得更烦躁更叛
逆!经过痛苦思索、反省之后,这位妈妈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当她在催促孩子的时候,她“越界”了,她把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她决定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她对孩子们宣布:以后每天早上7:10她就会开车离开住处,绝对不会再等任何人。第二天早上3个女儿按时上了车,两个儿子因为打闹耽误了时间,她真的没有等他们。当晚,她对他们说:“我只能负责把你们送去学校,而准时上学是你们的责任。”从那以后,孩子们按时起床、吃饭,再也没人敢磨蹭了。
把责任还给孩子其实也被很多教育人士认可。前段时间一位中学校长给家长们的信,曾广为流传。他告诉家长们学校有一条规定:不许家长帮孩子拿他们忘记带到学校的作业、午餐、运动服等物品。“如果你不想饿肚子,就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同学们分着吃;忘记带书想办法去借,或者自己回家补上这堂课。”这位校长认为,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做不好就得自己承担后果,这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传递的理念。
采访:孩子磨蹭,是众多家长的“痛处”
孩子磨蹭效率低,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往往让家长们在暴躁、焦虑、无奈的情绪中来回切换。
“催促就是把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所以让孩子没有计划能力没有责任意识,还对家长怨气很大,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没有计划的孩子和一个唠叨催促的家长’这种搭配。”市民张洋表示,作为一名8岁孩子的妈妈,深感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想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采访中,市民吴芃说了他的经验之谈:孩子平时比较磨蹭,有次他故意放纵孩子不写作业,孩子开心坏了,玩到很晚才想到要写作业,急得哭了,这时候他和孩子说没关系还有时间。直到深夜,孩子才将作业赶完,从那以后孩子的作业再也不用催促了。
小学教师朱莉认为,催促不仅给父母和孩子制造了紧张情绪,还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没信心,我必须要一直监视着你,你才能按时做完”。言传大于身教,大人的磨蹭也会传染给孩子,大人不自律、做事拖拉,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也会被影响!朱莉表示,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最基本的穿衣、洗漱、收拾东西等等,而不是父母一味包办。其次,家长不要用兑现不了的后果来威胁孩子,比如,“你不快点我就走了啊!”结果后来孩子发现家长一直在等他,然后下次继续磨蹭。家长要说到做到才能让孩子信服。
“一下被这篇文章戳中痛处,我们早上起得并不晚,可时间全部用在了他的磨蹭和我的催促之中。而孩子爸爸会说:‘如果我们10分钟内不能准备完毕,活动就取消。’效果立竿见影。现在看来,他的办法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而我则过于纵容。”市民曹艳感慨道。
心理专家: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孩子脑子里就没一个时间概念,完全是被动地跟着大人的节奏在走,自然做事不会有动力,甚至对催促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这些事都是帮家长做的,而不是自己的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慧娟说道,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做事不磨蹭,家长就要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事负责。
张慧娟认为,当父母不再把孩子的磨蹭当成自己的问题,狂躁和沮丧的情绪就会减少,当父母的负面情绪减少,孩子更容易冷静,不再被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就会更有效率。“家长让孩子放飞,要学会人生减法,一点一点放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设计一个漂亮的任务追踪表,再配合一些适当的奖励措施,这样孩子们就会兴致盎然。”张慧娟表示,首先要合理安排任务,孩子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其次,合理安排奖赏,一个小奖励都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再次,父母给孩子的承诺奖励一定要兑现,否则父母的公信力会大大下降,奖励机制更无从谈起了。而奖品也没必要多么高大上,一个小玩具、一个冰淇淋,就足以让孩子们开心好久了!
张慧娟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催促”:
●将“赶快”变成“我希望”。比如:赶快,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地方。变成:我希望我们能在半个小时后到下一个地方,我们车程有15分钟,所以现在得出发了。
●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如果10分钟内就能出门,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只能明天再看了。
●直接提醒孩子行动太慢的后果。比如:如果今天你10点还没有到培训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