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演绎原生态魅力
2017-06-12 10: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2日讯 6月10日,是中国的第12个“文化遗产日”,也是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在我们的身边也会有一些文化遗产,需要去保护和传承,今天,记者就为大家介绍泗洪县半城镇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

  “洪泽湖渔鼓”源于古代萨满文化中的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自唐初传入洪泽湖,经千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誉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月10日上午,“洪泽湖渔鼓”传统曲目《张郎休妻》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着。“洪泽湖渔鼓”是早期洪泽湖流域湖区神头(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用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其表演时主要曲调有“嚷神咒”和“念佛记”等,因敲的渔鼓总是由一串“咚咚”的叠音字组成,故渔民又呼之为“咚咚腔”、“娘娘腔”。它是洪泽湖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有着浓郁的渔家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流布范围。

  “洪泽湖渔鼓”是伴随着洪泽湖流域渔民生产生活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它最初产生于江苏省泗洪县半城(今半城镇)一带。半城镇位于洪泽湖西岸,春秋时期,是徐国国都所在地,也是中华徐姓和中华徐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徐城埂、挂剑台、鹄苍冢等古徐文化遗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使渔家传统的祭祀活动得以普遍存在,当地老百姓以这种方式请神驱鬼,祀求神灵保佑渔民出湖捕鱼平安,欢庆收获而归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城镇雪枫学校开展了“渔鼓进校园”活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还将“洪泽湖渔鼓”编入校本课程,辅导老师深入湖区走访渔鼓老艺人,挖掘传统渔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对古老的渔鼓进行了传承创新,每周末组织学生排练渔鼓,编排了广场百人渔鼓表演和舞蹈作品《渔鼓闹春》。新编的渔鼓吉祥、奔放、热烈、雄浑,根据渔家生产生活的特点,整个舞蹈分为“轻舟出湖”、“撒网捕鱼”、“摘菱采莲”、“鼓庆丰年”等场面,其场面宏大,鼓点铿锵,喜庆热烈,震撼人心。

  在排练渔鼓节目的同时,雪枫学校还经常邀请“洪泽湖渔鼓”的省市县级传承人王玉高、王春柱等民间老艺人作为特聘教师来校开展传统渔鼓讲学和传承活动,他们每月两次来校辅导。为学生讲述“洪泽湖渔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技艺。通过传承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据南京农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员朱冠楠博士介绍,“洪泽湖渔鼓”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应该保护其按照自身演变进程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留住泗洪人的历史记忆,彰显泗洪人的文化自信,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