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古老的宿迁大地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宿迁人生产出乾隆贡酥、绿豆饼、绿豆粉皮、煎饼、车轮饼、五香大头菜、金针菜、山楂糕、黄狗猪头肉等土特产,无不透出浓郁的宿迁风情。时代在变迁,这些土特产及生产工艺经过挖掘与传承,已经成为宿迁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载体。最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宿迁土特产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宿迁一句方言来说———俺欢意你!
乾隆贡酥:缕缕香味扑鼻
在湖滨新区皂河镇的老街上,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商铺,门前悬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皂河叶家小脆子乾隆贡酥”字牌。它就是叶家烧饼店,历经300多年的发展,“乾隆贡酥”已传至第十代。现在的掌门人刘大勇不仅将这门祖传的手工产品进行包装,注册了商标,还开了网店。他希望将叶家做烧饼这门手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品尝到“乾隆贡酥”。
据宿迁县志记载,叶家人自唐朝始便制售烧饼,先祖曾被选入大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及朝代更替,叶家烧饼又重返民间。相传在1757年春,乾隆二下江南途经宿迁,率文武官员祭奠皂河安澜龙王庙,并在庙中用膳。当时乾隆由于旅途劳累和心情烦闷,不思饮食。叶家烧饼作为当地“名吃”贡上来时,他毫不在意,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乾隆觉得缕缕香味扑鼻,顿时食欲大开,食之赞不绝口,当即召见叶家烧饼传人,并封其为御厨随驾到京城。自此,叶家烧饼便被称为“乾隆贡酥”。这位御厨便是被尊为“乾隆贡酥”第一代传人的叶仲兴。
从那以后,“乾隆贡酥”单线独传,传儿不传女。但传到第九代却发生了变化。这一代的叶家只有叶荣华一个男孩。本来他应学手艺,在小镇上继承祖业。但叶荣华不想做烧饼,只想做一名工程师。为了叶荣华实现梦想,他的妹妹叶淑华放弃学业继承祖业,成为“乾隆贡酥”第一位女传人。
后来,叶淑华的长子刘大勇从母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决心要把这门技术继承并发扬光大。大学毕业后,刘大勇便到厨师培训中心对中式面点进行系统学习,并访遍各地面点制作名师,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乾隆贡酥”深入研究并进行创新,不仅保留了“乾隆贡酥”的传统特点和风味,还推出了椒盐馅、蜜糖馅、枣泥馅、赤豆馅等新品种,2002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皂河叶家”商标,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
绿豆饼:煎炒烹炸的美味
在泗洪县归仁镇有一家淘宝店,专卖地方特色产品。回乡探亲的张先生对网上销售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豆饼连连称赞。记者了解到,在泗洪县乃至周边地区,提起特色美食,绝大多数人会提到归仁镇的绿豆饼。那么,归仁绿豆饼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怎么会让那么多的吃货垂涎欲滴的呢?归仁镇归仁居委会一组的陈胜利家门口悬挂着“归仁绿豆饼传统工艺制作坊”招牌。镇宣传委员张继铭告诉记者,陈胜利是归仁绿豆饼传统工艺传承人,到他儿子陈周战这一代,已经有七代人传承绿豆饼手工制作工艺。“过去归仁镇的梁家是绿豆饼制作世家。我母亲梁敬侠嫁到陈家后,继续从事绿豆饼加工,我是跟着母亲学会做绿豆饼的。我儿子今年31岁,现在和我一起在家加工纯手工制作的绿豆饼。”陈胜利说,除他家是继承祖业以外,目前归仁镇还有4家仍在加工绿豆饼,年产量约12万斤。
据介绍,归仁绿豆饼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归仁绿豆饼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有一户江姓的豆制品作坊,不仅经营黄豆制品,如豆腐、豆芽、千张等,也经营各类的绿豆制品,如粉丝、绿豆芽等。一次在做绿豆粉丝时,因为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无法晾晒粉丝,江家就将泡过的绿豆磨成糊状,再将制作煎饼的鏊子烧热,在上面擦少许豆油,将绿豆糊一点点滴在上面,做成一个个圆形的小绿豆饼。后来经过反复实践改进,不断总结经验,绿豆饼越做越精致,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
归仁绿豆饼,金黄色,直径约3厘米。别小看这小小的绿豆饼,它集煎炒烹炸于一身,既可当主食,又可以作为菜肴。如今,归仁绿豆饼因为豆味纯正、口感润滑、富有弹性、折而不断等特点,不仅占领了泗洪市场,还销往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等地。2013年,归仁绿豆饼被评为“泗洪县十大名菜”之一,成为归仁镇的重要致富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绿豆粉皮:滑润娇嫩爽口
在宿豫区陆集镇街上,远远就能看到“陆氏粉皮”的招牌。走进“陆氏粉皮”的厅堂,映入眼帘的是宿豫区人民政府2009年5月颁发的“宿迁市宿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粉皮制作技艺”的匾额。别看这是民宅,可它的“来头”却不小,以“陆氏粉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陆裕章的名字命名的“裕章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便在这里。陆裕章出生于1949年,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非遗传承人把陆集绿豆粉皮推向了全国。
陆裕章说,“陆氏粉皮”的制作技艺主要在调和绿豆粉浆环节,浆力过软或过硬都是不行的。他生产的绿豆粉皮除了使用少量的食用明矾外,是不添加其他添加剂的。“我们陆家祖祖辈辈都手工制作绿豆粉皮,我的手艺是跟伯母学的,我从14岁就开始做粉皮,所有的工序都是按照伯母传授给我的方法来做的。”陆裕章说,十几年前就开始培养下一代,他的儿子陆敬运跟他学会了旋粉皮,并打开了国内市场。陆裕章说,绿豆淀粉在清水中浸泡,调成粉液,将粉液酌量放入钢制模具内,再放到沸水上,手推模具旋转几下,使粉液均匀。片刻之后取出就能揭下粉皮,经真空包装进入市场。这里的粉皮具有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特点。食用前,把粉皮放入沸水内搅动成卷后捞出,凉拌、烹炒均可。其口感筋道、滑润、娇嫩、爽口。
据介绍,陆集镇“陆氏粉皮”制作技艺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自幼喜食家乡绿豆粉皮,定都彭城后,对家乡绿豆粉皮念念不忘。因绿豆粉皮不易存放,他便常常派人快马加鞭从家乡取来新鲜绿豆粉皮。在鸿门宴上,项羽曾用家乡特产绿豆粉皮款待刘邦。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宿迁,宿迁县令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小吃黄狗猪头肉、叶家烧饼、李氏腊豆、陆氏绿豆粉皮敬奉。乾隆皇帝对陆氏粉皮赞不绝口,称之为“明膜”。
金针菜:黄金般的品质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宿豫区丁嘴镇“丁嘴金菜”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丁嘴金菜”即金针菜、黄花菜,它以“条长粗壮、色泽黄亮、花大肉厚、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它已经成为丁嘴镇精品特色农业的响亮招牌。
丁嘴镇镇长孙光饶有兴趣地向记者讲述有关“丁嘴金菜”的历史。历史上的丁嘴地处仓基湖畔,三国时期,宿迁地区流行瘟疫,穷苦人因无钱医治,病死的不计其数。
名医华佗知道这件事后坐不安,睡不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在丁嘴撒下种子,后来长满了枝叶青青、花瓣金黄的植物来,这便是金针菜。人们按照华佗要求的去做,采来金针菜花蕾煮水喝,不仅止住了瘟疫,有个头疼发热的,用金针菜煮水服用也疗效显著。从那以后,人们就把金针菜称之为“安神菜”。从此丁嘴镇也没有间断过种植金针菜。
到1931年前后,丁嘴镇栽培金针菜有了规模,产品远销国外。丁嘴镇具有金针菜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当地党委政府近年来把种植金针菜作为精品特色农业来打造,使丁嘴金菜有了“黄金般的品质”。不仅连片种植,还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路边种植,合作社收购农民的金针菜制定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民的利益不会受损失。
丁嘴金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曾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再加上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丁嘴金菜已经成为宿迁市标志性农产品。“我们希望将丁嘴金菜打造成宿迁市对外推介名片之一,在宿迁名片中有‘一枝花’,那就是丁嘴金菜。”孙光说,打造宿迁“一枝花”名片,其实就是尊重民间习俗和尊重历史文化,让宿迁土特产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