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宿迁“绣娘”朱晴带领留守妇女学刺绣 每月能挣两三千元
2017-04-19 15: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19日讯 在风景秀丽的骆马湖畔,有一个名叫三景刺绣的企业,这是湖滨新区晓店镇的招商引资企业。去年10月,当这个专门来料加工的刺绣企业落户后,大家正为找不到刺绣工人而发愁的时候,曾经当过“绣娘”的80后女子朱晴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她要带领一批留守妇女来当工人,没有技术,她就手把手地教。如今,40多名留守妇女在她帮助下学会了刺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年少辍学 艰苦打拼

  “我的婆家住在晓店镇周庄居委会,骑车来到厂里需要十几分钟。我每天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中午吃的是自带的干粮。”昨天,记者采访朱晴的时候,看到她正在指导残疾妇女葛修霞手工绣制丝巾上的蝴蝶。“我的家住在晓店镇三巨村,因为我下肢残疾,活了48岁从来没上过班挣钱。自从朱晴教会我刺绣后,每个月都能挣两三千元钱,我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吃闲饭’了。”葛修霞笑着说。

  说起自己曾经当“绣娘”的经历,朱晴说是“歪打正着”。“我家姐妹4人,我排行老小。也许是父母亲过去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没有供我完成学业,就在我刚上初中不久就辍学了。”朱晴说,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她依然对自己的父母亲“有意见”,她说知识能改变命运,如果自己读书很多,也许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更加出彩的机会。

  “离开了学校,我就琢磨着如何养活自己,所以我16岁那年就开始打工了,我到过厂里上班,到过饭店端盘子,到过建筑工地加工水磨石,还到过服装店帮人卖衣服。”朱晴说,几年下来,她换了好几份工作,也获得了美满的爱情。“我真正接触刺绣这一行,是在2002年。”朱晴说,当时有一位苏州老板在晓店镇投资建起了一个刺绣厂,因为她特别喜欢手工刺绣服饰,于是她就去报名应聘。

  传授技术 帮人就业

  由于朱晴从来没有拿过绣花针,经过半年的专门培训,她已经能够娴熟地绣出各种图案,并慢慢地成为了厂里的刺绣高手。“到了2004年,因为我婚后有了孩子,就无法在刺绣厂继续工作了。在后来的日子里,苏州老板办的刺绣厂停业,我再想干刺绣这一行已经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到一家酒店从服务员干起,后来干到大堂经理。”朱晴说,年轻人只要勇于钻研,每一项工作都能干得很出色。

  “去年10月这个刺绣企业办起来之后,连一个会刺绣的人都找不到,当时居委会干部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也在犯愁:当时只能找到过去和我一起学刺绣的同伴冯娟,新招的工人从来都没有拿过绣花针,这个刺绣企业究竟怎么办啊?”朱晴说,为了把这个企业搞好,被委任为厂长的她把目光放在留守妇女的身上。于是,她就骑车到各个居委会发传单,招收留守妇女来跟她学刺绣,免收学费,包教包会。这一举措,让那些常年蹲在家里的留守妇女们十分感动。

  “也就半年时间,我带了40多个徒弟,她们学会后就在这里就业。我们主要是来料加工,有的人可以在厂里刺绣,如果是残疾人、家庭实在走不开的人,可以把材料拿回家去刺绣,反正我们是按件计工的。”朱晴说,当这一批留守妇女包括几名残疾妇女在她这里有了就业岗位,个个都充满了自信。

  残疾女子 感恩在心

  今年50岁的王万玲家住晓店镇周庄居委会,作为双下肢瘫痪完全不能行走的重度残疾人,做梦也没想到她这辈子能自己挣钱了。如今,她坐在家里刺绣,平均一天能挣90元钱。去年当她第一次领取工资时,激动得掉下了眼泪,还分别给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和儿子打电话报喜:我自己终于能挣钱了!

  在王万玲的家,记者看到床前用塑料凳支起个架子,绷紧的布料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色彩艳丽,展翅欲飞。王万玲坐在仅有10多厘米高的小凳子上,戴着老花镜在细心地穿针引线,她在手工刺绣苏绣工艺品。王万玲4岁那年,小儿麻痹症夺走了她站立和行走的权力。从那时候起,她就双下肢重度残疾,只能靠稳着小板凳一点一点向前挪。“我不能上学,长大后也没有劳动能力,我自卑过,也痛苦过。27年前经人介绍,我和侍孝军走到了一起。”王万玲说,结婚后,侍孝军为了照顾她,就把她带到打工的地方。过了大半辈子,她不能干任何农活,更谈不上挣钱了。看到别人能上班挣钱,她常常心生羡慕,也常常黯然神伤。

  “我学了不到10天就能刺绣出一般的图案了,这都是朱晴手把手教的,是她给我创造了自食其力的机会。”王万玲说,因为自己不能行走,每一次都是朱晴将材料及图案送到她家,刺绣完成后朱晴上门来取。她说自己和厂里其他姐妹们一样,都是在朱晴的热心帮助下,学会飞针走线,绣出了美好的新生活。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