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1日讯 4月8日上午,迎着和煦春风,笔者骑车来到沭阳城北小区的“芳心斋”,拜访“芳心斋”主人周微知老师。
周微知今年78岁,是位双目失明的退休教师。认识周微知,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那时笔者在建筑工地做工,上下班走过沭师路,总会看到路边有户人家,每天都有一些年轻人围在一位戴着眼镜的长者身边,有时读书读报给他听,有时长者说些什么就有人记在纸上。笔者很好奇,打听周边邻居才知,原来这位长者姓周,是位有文化的盲人,他是在教年轻人如何写诗、小说和散文。
笔者学生时代爱好写作,经朋友介绍,加入了周微知牵头成立的沭阳县文学青年联谊会,那里聚集了全县的文学爱好者。时任江苏省文联主席李夏阳还专门为联谊会会刊《地柏》题写了刊名。
因为失明,周微知虽是文学青年联谊会的名誉会长,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在培养文学青年上。他对《地柏》的用稿十分严格。所有的作者来稿,他都字斟句酌,让别人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有语句不顺、用字用词不贴切的,他当即口述,让人马上修改。他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多练笔,写的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发自肺腑。因为他的“把关”,当时的《地柏》成了全县文学青年争相传阅的唯一的一份高质量文学杂志。后来,联谊会会员走上不同岗位后,许多人还写信给他,请他帮助寄一份油印的《地柏》,留作纪念和珍藏。
他还受邀担任当时的沭阳师范学校、城郊中学等学校文学社团的顾问,经常被人搀扶着走上讲台,给学生们传授文学知识,讲解文艺作品的写作方法。
周微知喜欢与文学青年谈理想、谈人生,与青年人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鼓励年轻人要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也就是在那时,笔者了解了他的过去。
周微知年少时就展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初二年级写了篇《访红心姑娘旧居》的散文,在《中国少年报》发表,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轰动了全校,成了同学、老师和学校的骄傲,也点燃了他的文学梦。
师范毕业后,周微知边教书育人边从事文学创作。他与文友们成立了沭阳县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青年学会”文学社团,亲自主编会刊《文艺通讯》。谁知,1968年夏天,他被关进了“学习班”,“罪名”是“与文友研讨过《红楼梦》”。后来,文学青年学会被解散,《文艺通讯》被查封,周微知也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还经常被批判、折磨,他的眼部、腰部因此落下了严重的残疾。但他没有屈服,坚信自己爱好文学没有错。1979年,组织上虽然为他彻底平反,安排他任教,但因眼睛已患了严重的葡萄虹膜炎,且经常复发,到处医治无效,以致双目渐渐失明。1983年,周微知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和让他牵肠挂肚的学生,提前退休。
失明退休后的周微知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颓废,凭着对文学的执着和挚爱,他始终做与文学有关的两件事:一是致力于培养文学青年,二是潜心进行文学创作。
为跟上时代步伐,他眼睛看不见,就通过收音机、电视机静听外面的大千世界,了解世间百态。由于失明,他的写作只能靠别人笔录或电脑输入来完成。当描写自己家庭困难时、身体残疾时仍然不忘关心帮助他人、自强不息的散文《唯有一颗慈母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播出后,他收到了全国各地许多残疾人的来信,有对他表达敬意的,有表示要向他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009年5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周微知所著的《微知诗文集洒下一片阳光》一书,收录了他发表在报刊、电台的部分散文、杂文和诗歌。这是他多年来在“芳心斋”里呕心沥血的结晶,是他“含笑面世,扶正扬清”的真实写照。
与文学结缘,让周微知始终不忘初心,坚定文学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信念和信仰。
身残志坚意如刚。如今,78岁高龄的周微知还学会了用手机发短信,与文友诗友们交流写作心得和体会,感悟人生的真谛和酸甜苦辣。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始终激励、鞭策着周围与他相识的人。
周微知老师的为人和性格,正如他让笔者代发的那首《致友人》诗一样:“谁言知音少,处处有芳草。红岩云霞飞,翠林鸟雀绕。谁言前景淡,夕阳无限好。蹒跚未止步,心底荡春潮。”(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