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宿迁77岁老人难忘46年前参加“七一电灌站”建设
2017-03-03 09: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3月3日讯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而那些经历甚至会在一辈子当中刻骨铭心。家住宿城区项里街道果园社区的朱运松老人今年77岁了,他最难忘的,是当年担任果园场建筑站副站长的日日夜夜。“我们那一代建筑工人都老了,有的甚至已经过世,想想那时候的工作,那真是心潮澎湃。”朱运松老人说。

  兴建电灌站 改写无水史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果园社区这个地方叫果园场,下辖果园、申徐、朱闸以及付庄等大队,后来这里曾划为果园乡。”朱运松老人回忆说,1969年,他是果园大队的建筑队队长,后来这个建筑队被果园场收编,组建成果园场建筑站,他担任果园场建筑站副站长。“那时候建筑站的工作,主要是农村涵闸、道路等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很多民房也由我们建筑站施工。”

  朱运松老人说,他在果园场建筑站工作期间,最难忘的就是参加了宿迁知名的“七一电灌站”水利设施建设。一晃46年过去了,当时率领职工们去建设“七一电灌站”,竣工之后,老宿迁西南片的三棵树、南蔡、埠子、龙河、罗圩等乡镇实现了“旱改水”,大运河的水通过“七一电灌站”提水,输送到上述地区,改写了这些乡镇不能种水稻的历史。

  “为什么叫‘七一电灌站’?因为它是1971年动工的,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朱运松老人介绍说,历史上的“七一电灌站”位于宿城区洋北镇境内的大运河畔,在上了年纪的人心目中,那时候建设的“七一电灌站”已经成了老宿迁的地理坐标。后来,这个电灌站原地拆除重建,就有了现在的船行灌区水利风景区。

七一电灌站

  工资虽然低 还交“入队费”

  “我在大队建筑队的时候,挣的是工分,到果园场建筑站的时候,就拿工资了。按照当时的规定,拿工资的人必须向生产队缴纳‘入队费’,生产队才能分给粮食。”朱运松老人说,记得他担任建筑站副站长期间,工资标准与“大工”相同,每天1.3元,一般职工和“小工”工资标准相同,每天0.6元。“我的工资要拿出一半缴纳给生产队作为‘入队费’,这样才能和其他人一样分到粮食。”朱运松老人说,那时候挣的工资很低,养家糊口紧紧巴巴,不可能有盈余。

  据介绍,当时的“七一电灌站”工程浩大,电机房作为主体工程是由大建筑站负责承建的,而柴油机房、附属设施,则由乡镇场圃建筑站负责承建的。“记得那时候我们果园场建筑站和洋北建筑站联手负责62间柴油机房以及一幢三层办公楼建筑工作,柴油机房的其中31间,就是我率领果园场建筑站50多名工人建造的。”说到这里,朱运松老人很是骄傲,“我们在施工中高标准、严要求,每个阶段检查验收都顺利通过。”

  “这里距离电灌站有12里路,我们都是早出晚归步行上下班的,中午那顿饭在工地吃,至于当时的伙食条件,真让现在年轻人不敢相信———大家带上煎饼和咸菜,就着白开水。”朱运松老人说,艰苦奋斗,是他们当年搞建设的真实写照。

  晚年搞农业 热心献社区

  据他介绍,“七一电灌站”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胜利完工了。回来后,他先后组织建筑站工人建造了申徐、朱闸两地砖瓦厂各一座,其他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不计其数。直到1992年,果园场建筑站变卖了,他这才脱离建筑行业,从事农业生产。

  当年“七一电灌站”的遗址,如今已经变成了船行灌区水利风景区,它不仅有灌溉功能,还具备景观效果。这里已经是全国大型提水灌区之一,近年来,整个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突出绿色景观主题,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归宿,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带六区”的水利风景区,即15.6公里生态干渠景观带和渠首、古黄河地涵、刘桥枢纽、三树闸、马庙闸、陈集站6片风景区。面对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朱运松老人说,他们老一辈建筑工人曾经在这里的付出是功不可没的。

  作为一名老党员,本该颐养天年的朱运松老人也是个大忙人。如今他作为果园社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党群议事团成员,一直为社区义务服务,奉献余热,深受当地居民们的尊敬。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