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自然的运转与人类文明的传承息息相关。3月9日,无锡大溪港湿地公园与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携手开展了草本基因与命运图腾系列活动之“形态图谱解码局”植物与文学生态探秘活动,将古典文学《红楼梦》的深邃意境与现代生态学知识巧妙融合,引领青少年们走进自然,感悟生命的奥秘与文化的韵味。

文学与自然的镜像对话:《红楼梦》人物与植物的生态隐喻。活动在一片书香中拉开序幕,国学孙老师以温润如玉的语调,引领青少年们步入《红楼梦》的宏大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青少年们初步了解了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以及林黛玉的敏感多愁、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贾宝玉的纯真心性等人物性格。老师巧妙地隐喻了人物与植物的镜像关系,如林黛玉的纤弱与海棠的娇美相映成趣,王熙凤的热情奔放恰似石榴花的热烈奔放,不仅激发了青少年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更为后续的生态探索埋下了伏笔。
植物分类学初探:从草本到乔木的生态之旅。江南大学的张老师将青少年们的视线从文学殿堂引向现实自然。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植物的基本分类,详细讲解了每种类型的特征、生长习性及生态作用。张老师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湿地中的植物相对应,紫叶李的雅致如同林黛玉的才情,石榴的繁茂映射王熙凤的权势,二球悬铃木的庄重象征贾母的威严。这种跨界的联想,不仅加深了青少年们对植物特性的理解,也让他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感知。

湿地五感探索:构建植物-人物-生态的三维认知。在理论学习之后,张老师带领青少年们走进湿地,运用五感探索植物。青少年们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用手触摸植物的质地,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们将之前学到的植物知识和人物关联与实际的植物观察相结合,构建起了植物到人物到生态的三维认知。他们体会到,每一种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

通过此次“形态图谱解码局”活动,青少年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以一颗敬畏之心去欣赏自然、理解文化、保护生态。他们将携手并进,在探索自然与文化的旅途中不断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