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90后农田守护者的一天
2022-04-26 06: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4月22日,南京市六合区,青青麦穗随风摇动,生机盎然。

疫情之下,基层农技人员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守护农田?请随记者镜头前去一探究竟。

6时:检查测报灯

早晨6时,凉风习习,南京市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张晓艳简单洗漱后从家中出发,前往马鞍街道城西社区,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她是区植保站最年轻的农技人员,也是站里唯一一位90后。

遥遥望去,虫情测报灯竖在小麦田间,上端几扇透明玻璃板,下端一个四四方方的不锈钢箱子。张晓艳熟练地打开箱门,从一只红色袋子中倒出一堆虫子,并简单拨弄查看虫子种类和数量。

“这盏虫情测报灯,是水稻病虫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张晓艳告诉记者,每年的水稻病虫预测预报从4月20日开始,每天傍晚自动亮灯,吸引附近害虫,虫子被电击落到收集袋中,农技人员每2至3天收集一次,带回室内分类计数,了解水稻重要害虫的迁入、发生情况,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指导种植户适时科学防治。

8时:指导喷药

8时,气温逐渐上升,田间露珠开始蒸发。按照约定,张晓艳要指导一位种植大户喷洒农药。“9时前田间湿度高,农药不会迅速挥发,喷洒效果更好。”她说。

“这4瓶是政府刚发的农药,该怎么用啊?”种植大户朱春华问。

“这几瓶药都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加水混合放进小桶里,要二次稀释后才能喷洒。注意每亩地的用水量不能低于1.5升。”张晓艳拿起农药说。

按照指导操作后,满载农药的无人机起飞,不到10分钟便完成15亩小麦田的洒药工作。

“我从2012年开始种田,刚开始只有200多亩,在区植保站的科学指导下,如今农场面积已经扩大到1060亩。”朱春华告诉记者。

张晓艳说,4月正值小麦扬花抽穗期,要做病虫防治,主要针对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

9时:巡田

指导农户喷洒农药结束后,张晓艳马不停蹄赶往试验田,与3位同事会合。此时阳光普照,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

“我们付费从农户手里划拨几亩地,试验不同药剂对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张晓艳说,农药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增加、防效降低,为推进农药减量工作、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就要做好新药剂的试验示范工作,筛选更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看完试验田,张晓艳与同事开启一天中耗时最长也最为辛苦的巡田。

烈日当头,农技人员们头戴草帽,一头扎进绿油油的麦田中。在田里,他们躬着身子,轻轻拨开麦穗,凑近观察是否有病虫害,仔细记录每个点位的麦穗健康状况。不一会儿,汗珠就顺着发丝滴落,整张脸被晒得通红。这样的巡田,一次要进行几个小时。

16时:统计上报

16时,张晓艳返回办公室。田间工作结束,开始案头工作。

张晓艳将今天早晨收集的虫子进行分拣,还不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做详细记录。“你看,这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这次没有查到,这些都是六合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后期要重点监测。”

接着,张晓艳打开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将今天巡田的结果录入其中。“通过室内害虫分析、田间调查情况,结合街镇农技人员统计,我们每周在系统中汇报本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其中小麦赤霉病情况每天上报。”

关闭系统后,张晓艳打开另一份文件。“今年六合区准备建设13个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覆盖水稻、茶叶、果树、蔬菜等六合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她说,目前正处于建设方案编写阶段,要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绿色防控示范区,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记者 颜颖

通讯员 徐勇 郭荣 摄像 王瑞枫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