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同心抗“疫” 共同守“沪”—— 来自援沪一线“大白”们的日记
2022-04-16 06:4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上海的疫情形势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我省迅速组织精干医护力量驰援上海。来自全省各地的“大白”们,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苏沪人民同心抗“疫”、共同守“沪”的必胜信心。这是一组前方“大白”们见缝插针写的日记,记者整理如下——

阜宁县郭墅镇卫生院陈杰丽:

4月12日,零点刚过,急促的手机铃声将我从梦中惊醒。“快点起床,1点集合,1点半出发……”挂断电话,我迅速起床、洗漱、换衣服,背上早已准备好的小包直奔负一楼停车场。接收新防护物资、上车……一套程序,如同行云流水般熟稔。因为这已是我和队友进入驻地隔离酒店第四次接受奔赴上海的支援任务。

凌晨1点半,大巴车准时发动。从阜宁到上海单程需要6小时,上车后,大家抓紧时间打盹,养精蓄锐,因为到上海忙碌起来就要争分夺秒了。

早晨8点多,我们到达采集任务的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分派点位,正式开始一天的核酸采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上物资有限,大家不敢多喝水和进食。

由于我不是第一次在川沙镇普新居委会进行核酸采集,小区志愿者们都认识我这个爱在防护服后面画机器猫的“大白”。志愿者看见我,笑着用上海话和我打招呼:“机器猫大白,辛苦啦!”“又来支援我们了,谢谢你!”“要注意保护好你们自己!”

上海市民的关心和感谢,让我挺激动的。虽然这几天气温特别高,衣服全湿透了,双手也浸白了,但我的心瞬间就被他们的温暖和热情填满。

下午3点多,采样工作终于结束,我一共采了488个核酸样本。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们乘坐大巴返回阜宁。高速公路两旁的田野在夕阳照耀下,非常美丽,可大家谁也顾不上欣赏路两旁的春色,车厢内不时传来队友们轻轻的鼾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吕文娟: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重复同一个动作忙碌不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句‘我愿意’后挺身而出。”

3月31日晚,我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出发前夕,来送行的同事们让我感动。4月1日,我到达上海市徐汇区,开始进行采样工作。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我们要守护上海市民的平安健康。

大家每天都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长时间工作,穿脱防护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进行繁琐的消毒流程,可谁也没有怨言,因为病毒才是大家共同的“敌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我们是最前线的“排雷战士”。

早晨从昆山出发,忙碌一整天,晚上回昆山休息,我们有时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顿饭。无论多么辛苦,都必须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户,不留死角,严防疫情扩散。只希望所有的努力得到回报,争取早日战胜疫情。

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李娜:

4月11日是省人民医院支援临港方舱医院的第十天。和往常一样,交接完毕后,我们分工协作,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对于我来说,最开心的一项工作就是为患者做出院前最后一次消杀,每次把他们送到出院通道时,总感觉那颗被埋藏在心底的希望种子在生长发芽。

组长卢潇老师告诉我,她下班后在抖音上刷到一则视频,这位患者刚巧是我们病区的一名小姑娘。虽然在方舱一日三餐管饱,但她在视频中透露,自己很喜欢吃水果,尤其想吃橙子。卢老师看到后跟她聊天,并不停地鼓励、开导她。次日上班后,还给这个小姑娘带来水果、巧克力等,小姑娘非常感动。

病区还有一位孕妇,孕吐比较严重。细心的卢老师也专门送给她一些点心、酸奶和水果。晚上,看到有患者用iPad上网课,卢老师担心周围光线太暗对患者眼睛不好,特地给她找来一个台灯。卢老师做的这一切,润物细无声,我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既感动又敬佩。

今天,我和卢老师开玩笑说:“你这是第几次受到表扬了?”卢老师非常认真地说:“记不清了。其实我不希望看到表扬信,我喜欢看到一个个经过治疗、情况好转病人的笑脸,听到他们一个个欢快地给亲朋发去语音,说‘我要出院了’,这时我会特别开心。”

来到上海,每天工作都很辛苦,但每当看到有人出院、小家庭团圆,我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看到很多患者从最初的恐慌、迷茫甚至混乱,到现在逐步安心、身体和情绪好转,这场疫情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我,也是一份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唐巧: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上海疫情暴发,接到通知后我立即报名“援沪小分队”。3月31日晚出发,4月1日凌晨抵沪,3小时后立即投入工作。

带队领导交代各项事宜,备好防护物资、安排任务、明确各自责任,没人掉队、没人抱怨,一切都是那么默契。因为大家都知道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凌晨4点起床、5点出发、6点到岗采样,每天如此。回来后,我脸上全是口罩的印记,耳朵磨破皮,后颈勒红了。特别是天热的时候,穿上厚重的“大白”防护服,整个人闷得喘不上气来。长时间反复做采样动作,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工作结束后得先缓上半小时,才能脱下衣服回住地休息。

有一天,风雨大作,气温骤降10℃,大家冻得手都僵硬了,反复好几次才能撕开咽拭子外包装袋。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小姑娘,江苏来的啊?”“是的呀,爷爷。”“哦,我是碰到小老乡了!”看着我胸前“江苏省援沪医疗队唐巧”的名牌,他由衷地说:“小唐护士,感谢你,也感谢江苏省的医护工作者,你们辛苦了!”看着他真诚的样子,我也不禁热泪盈眶。

后记:

3月27日以来,我省先后调派14265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至4月14日24时,我省共检测上海核酸样本114.73万管。援沪医疗队方舱队接管病区累计收治患者8689人,转至定点医院38人,出院5156人。全省援沪采样队累计采样2213.25万人次。

目前,江苏援沪方舱队累计收治的患者中,年纪最大的89岁,最小的只有22个月。江苏援沪方舱队创新采用舱长负责制、专家巡查制、24小时总值班、专科专家会诊制等一系列管理模式,密切监测所有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入舱患者进行早期甄别筛查,确保轻症转普通型及危重症患者尽快转移到最近的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治疗。

记者 仲崇山 王甜 蒋明睿 整理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