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张建珍:让“最美苏州声音”传得更远
2022-04-11 06:5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盛 峥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莺声呖呖、珠落玉盘,国家一级演员、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张建珍30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贯注在评弹艺术上,从扎根书场码头到亮相世界舞台,坚持传播评弹文化、传承评弹之美。

“评弹起于明代、兴于清代,是江南文化发展的缩影,也被称为‘最美苏州声音’。”张建珍说,小时候,她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放学后通过收音机准时收听长篇评弹,感受吴侬软语的水乡风情。“全部的角色,老的、小的、年轻的、男的、女的,都是两个人在演,光凭听,就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像放电影一样活灵活现。”张建珍回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这叫“苏州评弹”,更没想过未来自己会与之产生美妙的联结,但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想法:“他们讲故事讲得好听,我喜欢听他们说书。”

满怀热爱与憧憬,张建珍报考了评弹学校。她面对的是难度不亚于今天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光吴中区(当年叫吴县)报考人数就达400余人。经过7天比拼,张建珍脱颖而出,成为全吴中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在评弹学校,负责教授弹唱的是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邢老师平时授课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很少直接表扬,每次课堂表演必定逐一打分。在评弹的表演形式中,琵琶是基本功,却是张建珍最“头疼”的乐器。面对老师的批评,性格倔强的张建珍不服输,坚持每天早早来到排练室,一个人对着镜子纠正指法、调整坐姿、练习对词。邢晏芝看到她的刻苦,精心点拨,告诉她弹唱并不是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从此,张建珍正式打开了弹唱世界的魅力之门,“语言的构思、眼神的琢磨,从登台的那一刻起,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上世纪90年代初,评弹艺术受到冲击,演员纷纷转行,张建珍一度也曾迷茫动摇过,然而想到深爱的评弹艺术,想到曾经立下的传承之愿,她最终还是决定留下,立志用最美的声音留住听众。她一方面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精心打磨技艺;另一方面坚持一线演出,在与广大听众的零距离互动中不断改进表演方式。

评弹的根基在书场,张建珍跑遍苏浙沪各地的书场码头演出。演出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每年300场演出几乎都在外地,无法照顾家中老小;书场条件简陋,宿舍床铺被雨水打湿……这些困难她都一一克服,为评弹事业奔波无怨无悔。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张建珍依然坚持一线演出,与广大听众零距离接触,不断倾听意见,积累表演经验,每年完成演出300余场,足迹常常深入到农村、社区、高校。

“评弹如何让现代大众更喜欢?如何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演出之余,张建珍一直在思考。她一改传统评弹脸谱化、程式化的模式,认真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和语言,所扮演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积极尝试跨界编曲表演,从参与演唱录制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到登上央视舞台填补春晚苏州弹词演出空白;从作为江苏文化代表参演伦敦奥运会,到在上海逸夫舞台开创长篇弹词进大剧场连演15场的先例……她用不断的挑战演绎创新。

评弹的发展离不开传承。除了扎根舞台,张建珍还坚持开展评弹公益教学,每年坚持开设40余场公益课,近10年累计受众近3万人。每年她都和青年演员一起封闭集训,全程参与排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青年演员,她的学生也捧回越来越多的省、市大奖。“作为苏州的城市名片,评弹的身价越来越高了,但评弹演员更需要承担起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张建珍常说,既然决定一生与丝弦音韵相伴,就要坚持让“最美苏州声音”传得更远。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