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须设置电梯、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新能源车位、应设老人和儿童活动场地……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新要求引起广泛关注。
据悉,这是《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第3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未来住宅将有什么新要求?会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层高不应低于3米,
比现标准提高0.2米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俊是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的主要编制专家之一。他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见稿在电梯设置、层高、室内环境、供暖、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均有所提高,这体现出国家对提升住宅品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执行的《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是2005年发布的,名为《住宅建筑规范》,而新编住宅规范名为《住宅项目规范》,名称两字之差,体现在内容上,是所涵盖范围的扩大。董文俊说:“一个住宅建筑的建设,要经过前期策划、设计、建造、销售、交付及物业运营的全过程。设计环节又涵盖建筑、水、电、暖、景观、室内装修、智能化等多个专业。现行的《住宅建筑规范》范围较《住宅项目规范》窄,征求意见稿涵盖与住宅建设相关的多个方面。”
征求意见稿在前言中,对这一概念的变化进行解释:项目规范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5大要素为主要内容。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套“好房子”的审视标准不再局限于住宅建筑本身,小区绿化景观、生活配套、智能化技术的运用等,均被列入“住宅品质”的考察范围。征求意见稿所涵盖范围的扩大,也体现出提升人居品质的核心要义的扩大。
征求意见稿对套内每一个空间的面积、高度、配套设施等进行详尽规定,其中“层高不应低于3米”,相比现行《住宅建筑规范》提高0.2米。
室内环境包括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征求意见稿相比现行标准均有较大提高。例如,“卧室、起居室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不应大于65dB”,是国家《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的高值要求。“电梯井道及电梯机房、水泵机房、冷冻机房等产生噪声或振动的房间不应紧邻卧室布置。”董文俊认为,这对以后住宅建筑材料、建造工艺的要求更高,居住时的噪声会明显减少,对今后住宅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征求意见稿对配套设施以及智能化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应设无障碍停车位、应设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应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应具备可封闭的功能。”“新建住宅项目的智能化系统设备用房和室外地下智能化系统管道应与住宅项目同步建设。”
董文俊说,新能源充电设施、快递箱(柜)、分类垃圾收集设施、智能家居设施都是此次《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
二层以上住宅须设电梯,
要求大大提高
征求意见稿中对电梯设置的规定是一大亮点,引起很多市民关注。对于新建住宅建筑电梯设置,征求意见稿要求,入户层为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且轿厢深度不应小于1.40米,宽度不应小于1.10米,呼叫按钮的中心距地面高度应为0.85米至1.10米。董文俊告诉记者,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此次《规范》对电梯的要求大大提高。
得知电梯有望成为未来住宅“标配”等新规时,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御河苑小区居民郑一鹏连连点赞。“电梯是居住‘刚需’,天天要用,比啥都实用。”郑一鹏深有感触地说,没电梯、上下楼困难,是困扰很多老旧小区老年居民的问题。自己今年60岁,父母快90岁了,已在此小区居住20多年。虽然他家住3楼,但每天买菜回来也要“爬楼”很久。“我们小区周边配套齐全,买菜、交通、上学、就医等都方便,就是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居民们对电梯期望很久了。”去年,郑一鹏和邻居们提议装电梯,楼上楼下协调意见,半年左右才办好了手续。
尽管“电梯梦”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照进现实,但郑一鹏这栋楼的居民,已成为旁边楼栋、甚至全小区居民的羡慕对象。“老旧小区空间有限,不一定具备装电梯的条件,我们旁边的1栋、2栋附近有菜场和门面房,受距离等限制,就无法加装电梯。还有的楼栋,因为住一楼的居民不同意,协调很久还没装起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郑一鹏期待,住宅在设计建设时,就考虑好老年人的需求,同步装好电梯,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细化相关标准,让住宅更加人性化。
郑一鹏的期待,也是很多老年人的呼声。记者注意到,他们对电梯等相关设施的期待,已在征求意见稿中有体现:“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可容纳担架电梯的尺寸在其中都有详细规定。董文俊认为,此条文便是考虑到城市老年人口逐渐增多,需满足适老居住和医疗急救要求。目前多层和高层住宅小区电梯普遍尺度偏小,很多电梯难以安放担架,不利于老年人的急救送护。《规范》出台后,担架电梯将作为住宅楼栋的标配,体现了满足居家养老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除了电梯设置要求,董文俊认为,征求意见稿在适老适幼及全龄友好方面还有多处体现。
征求意见稿中多处体现“无障碍”理念。比如,对于公共楼梯的设置,楼梯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米;楼梯井净宽大于0.11米时,必须采取防止坠落和儿童攀登的措施。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一处无障碍公共出入口。与此同时,住宅建筑配建的附属道路应与住宅单元出入口、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无障碍联通,并应与城市或镇区道路的人行道联通,形成无障碍步行系统。此外,还有“公共走廊、公共楼梯、电梯厅、公共出入口等处的地面应采用防滑铺装”“卫生间便器和洗浴器旁应设扶手或预留安装条件”等适老化要求。
在场地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集中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集中绿地中,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少于三分之一,并应设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
卧室厨房自然通风,
人居环境更舒适
“住宅项目应为居民提供宜居的居住生活环境”,征求意见稿对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的限制引发广泛关注。以江苏为例,对照江苏所处的三类气候区域,根据3.1.1-1《居住街坊的空间环境控制指标》,高层II类(19—26层)容积率为2.9—3.1,住宅建筑高度控制最大值为80米。董文俊认为,根据层高不能低于3米的要求,这意味着高层住宅最高将不能超过26层。
“征求意见稿对建筑的室内室外环境标准,比现行标准有所提高,以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为目标,强调通过住宅建筑高质量发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锦峰说,这种获得感,是依托近年来建筑技术的进步,让房屋品质更高、能耗更低,居住更舒适。《规范》所有的条文都具有强制约束力,正式出台后,将成为未来住宅项目建设使用维护的底线要求。
新区建设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人均0.50平方米;旧区改建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人均0.35平方米。每套住宅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5%。卧室、起居室、厨房应能自然通风、直接采光。住宅建筑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时,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并应有可靠的水质保证措施……许锦峰对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住宅绿色低碳的要求非常关注,“建筑节能标准更高了,通过可再生能源等应用,采取新举措后,未来将有更多低能耗、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甚至零能耗建筑”。
居住品质提高了,是否意味着房价也会上涨?许锦峰认为,房价高低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比如地价、各种税收、供需关系等。当然,由于住宅居住品质更舒适,造价可能会相应提高,但幅度会控制在经过测算的有限范围内。征求意见稿对住宅建设方方面面的细节作了规定,等出台施行后,将推动房屋的使用价值提高,让老百姓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迈进。
记者 刘霞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