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一案例入选最高检“十佳检察办案故事”
合规建设,让企业轻装稳行
中国江苏网讯 张家港市检察院办理的崔某企业合规建设案例,在最高检主办的首届“新时代检察故事汇——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佳检察办案故事”。
2018年11月,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第三方维权机构举报,称崔某的五金贸易公司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市场监管局立即开展调查,很快在崔某公司经营场所及其仓库内发现一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轴承,涉案金额68万余元。因数额较大,崔某涉嫌犯罪,同年12月,案件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经侦查,查获的轴承中有部分系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对于这批假货,崔某表示并不知情;由于崔某企业管理混乱,商品购买合同只能看出总金额,商品具体名称、型号、数量等都没有注明,也没有发票、清单印证,无法查清公司进货情况。因此,证明崔某知假售假、故意犯罪的证据并不充分,达不到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标准;但从已查获的货物看,能够证明崔某公司涉嫌犯罪,需要继续侦查。
案子既无法移送审查起诉,也不能撤案,成为悬在半空的“挂案”。悬而未决的不仅是案件,还有企业的生存发展。经营十多年,崔某的公司从不起眼的小门面发展到初具规模。然而负“罪”前行,导致企业流失大量客户、资金周转困难、员工工资更是难以发放。“都怪我没把公司管理好,现在愁得天天睡不着。”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成为犯罪嫌疑人,崔某既悔恨因疏于管理销售假冒商品,也对企业眼下的经营困难一筹莫展,“感觉漏洞不少,却又不知从何补起。”
张家港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首批合规改革试点单位,张家港市检察院通过企业合规建设和第三方评估监督,推进企业“挂案”清理,为企业“医病症”“卸包袱”。
去年4月,在会同公安机关开展“挂案”清理专项工作时,这一案件进入该院的视野。“公司库存有多少以及账目明细,仅凭崔某‘心里有底’。”张家港市检察院四部检察官杨扬琴和同事们调查发现,崔某管理规范化意识不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企业采购程序不规范、对供货商资质和货品来源审查不严、采购人员内部管理培训不到位,导致企业长期潜藏着违法经营风险。
多次对企业走访评估后,检察院向崔某送达《企业刑事合规告知书》,由全市企业合规监管委员会随机选取相关行政机关骨干及合规监管律师、会计师3人,组成第三方监督评估小组。合规整改期间,检察院会同第三方监督评估小组,通过座谈会议、电话联系、查阅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全程监督检查企业合规建设情况。
得知公司有机会重获新生,崔某和企业员工立即开展法律风险排查,制定合规计划,再由检察院审核把关。多方推动下,合规计划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崔某公司梳理企业风险点,制定财务管理合规建设制度、发票制发流程等内部制度,并形成规范的公司合同模板;在税务方面,公司从以往直接与代账会计单线联系,转变为与会计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对财务人员应尽责任、单位管理职责进行书面约定;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明确渠道商应提供品牌授权证明并备案,每笔发货都注明产品明细,做到采购来路明晰、底数清晰。
为期3个月的整改期满,第三方监督评估小组经验收审核后出具《企业合规评估报告》,对合规监管人监督考察过程、企业履行合规承诺及制定、执行计划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和分项打分后,给出“合格”的结论。检察院还召开公开听证会,综合考虑企业已合规整改到位,听证员一致建议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最终,张家港市公安局作出撤案决定。
拿到撤案决定书的那一刻,崔某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松了绑,我们也能在规范的路上放开手脚好好干了”。撤案之后的第二个月,检察官回访企业时欣喜地看到,崔某企业“摘帽松绑”恢复元气,合规资质更加成为发展“加分项”——两家大型企业看中公司的合规资质,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业务量预期将大幅提高。
虽然案结,但崔某和检察官通过办案积累起的信任没有断联。“她在经营中碰到有关知识产权问题,还会经常打电话咨询我们,确保公司的经营每一步都是合规的。”杨扬琴说。
张家港市检察院检察长邓根保介绍,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建设以来,该院已办理相关案件99件,其中推进企业合规建设21件,全流程办理企业犯罪相对不起诉案件4件,并将合规不起诉案件移送行政机关建议给予行政处罚,督促涉案企业整改并形成合规长效机制。50家民营企业和1家行业商会已成为首批合规建设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