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选手高压锅和3号脸盆难分胜负,接下来看炒菜锅的表现。”看起来,这是一场“锅碗瓢盆”大赛,其实不然,定睛一看,这是一场民间冰壶比赛——家家户户把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拿到户外的冰面上当作冰壶,在冰上用不同颜色画成两个圈作营垒,用各式拖把和扫把充当冰壶毛刷。
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类似的视频还有很多,家里的地砖、学校的操场、表面较为平整的球场……都能摇身变为冰壶场,画面中的人们宛若置身赛场般聚精会神,一场场民间“冬奥会”正在冬奥的“东风”下,走进寻常百姓家。
毫无疑问,体育能给人带来快乐。赛场上,运动健儿拼搏实现梦想的快乐传递给了屏幕前的你我他。看似“高冷”的冰雪运动以民间自制装备,抑或是宅家娱乐的形式融入到了老百姓,特别是南方百姓的生活中,冰雪运动的魅力就这样“变现”了。没有冰壶,可以用保温杯和茶叶罐替代;用电瓶车头盔,也能模仿速滑造型;踩上滑板,感觉自己也和苏翊鸣一样驰骋在“林海雪原”。无论是寻找装备,还是模仿造型,只要心中有冬奥,快乐触手可及。
高手出自民间。长时间以来,“只有北方有冰雪运动”的刻板印象,让冬季运动看起来门槛不少:既需要合适的场地,又需要不少装备投入。民间“冬奥会”也为冰雪运动提供了颇具创意的灵感。地砖也能玩冰壶、穿轮滑鞋也能打冰球、带轮子的架子和钢架雪车也有几分相似、两支扫把也能充当雪杖——就地取材,打破冰雪运动的围墙,走出寒冬,冰雪运动其实触手可及。
因地制宜为冰雪运动的快乐加分不少,诚然,比起单纯的模仿和搞笑,民间“冬奥会”的精神意义实则更为深远。当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大众项目占据全民健身半壁江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冰雪运动的规则和玩法则显得有些生涩。坐在屏幕前观看冬奥会,“冰壶原来这么好看”“大跳台原来最高相当于17层楼”“花样滑冰的4A是什么意思”屡屡登上热搜,顺势来一场家门口的“冬奥会”竞技,岂不是边看边学最好的实践?在操场上打一场轮滑冰球,宅在家里用茶杯和高压锅来一场地砖“对弈”,潜移默化之中,来自冰雪运动的趣味、冰雪竞技的魅力,由此深入人心。
冰雪运动借力冬奥燃动大江南北,意义不仅仅是“玩”。因为一双旱冰鞋就跟着朋友偷偷玩的高亭宇,几天前在冰上打破奥运纪录,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男子速度滑冰奥运冠军。田径出身的闫文港,机缘巧合体验了“过山车”般的钢架雪车后成功转项,拿下了我国第一枚钢架雪车冬奥奖牌。从北方到南方,从百姓家到赛场,像这样的民间“冬奥会”,点亮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冰雪梦想。
记者 姚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