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乘坐公交车,但却很少能想到,每一辆车的准点安全到达,背后有成千上百人的努力。黄师傅,就是那“背影”中的一个。51岁的黄义高是南京公交集团保修公司一车间铜工组组长。31年,在他手里“修复”的公交车,成千上万辆,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常年做焊接,他手上的圆点状伤口总是伤了又好,好了又伤,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但看到一辆辆被“治疗”好的公交车重新上路载客,他心里总是充满喜悦:“多一辆车运转,就有乘客能少等几分钟,我这个工作,值。” 实习生 顾炀威 姚好 鲍微 尤靖文 何迎花 吴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公交车的“外科医生”:手上常有圆点状伤痕
一辆比亚迪电动公交车因紧急避让撞到了栏杆,车头发生损毁。“我们就连夜加班,反复研究损毁位置、缺少的零件……最终决定对损毁的车头骨架进行矫正拉伸,并对缺失的零配件进行维修还原。”黄义高说,一般像“擦伤”“磕碰”这样的“小毛病”,一天能“治好”三四辆车。如果是严重一些的,比如有些“骨骼变形”之类的,最长的“恢复期”可能需要一个多月。“一般小毛病当天修好当天开走,保证不耽误公交车出去工作。”如果一条繁忙的线路,少了一辆公交车,调度会统一协调安排,比如从不忙的线路上抽调车辆来跑,所以乘客不会感觉到等车时间拉长。不过也会有特殊情况出现,比如某天突然有很多车来维修,为了保障第二天运营,黄师傅还是得加班加点给车辆“做包扎”。
“这些稍大的伤痕都是被铁皮刮伤的,”黄师傅告诉记者,焊接时的铁皮锋利,有棱角的地方就会划破手套伤到手,“虽然我们工作会戴着防护手套,但在一些狭小空间工作时戴着手套感受不到细节,还是需要摘下手套操作,受伤也是没办法完全避免的。”有时忙起来,为了不影响工作,被刮伤后他只用酒精简单消毒便继续作业。“这是前两天焊接时被铁水烫伤的。”黄师傅的手上布满伤痕,有长条状的、有圆点状的。伤了又好,手上生了厚厚的老茧。黄师傅说,圆点伤痕是被铁水烫伤的;长形伤口是焊接时的铁皮有棱角的地方划破手套造成的;骨头变形是长时间拿着榔头工具而导致的……“我们之前在车底进行焊接时,从上身到脚,衣服被烫的全是洞,身上都没有好的,披防护衣也没有用,铁水可以穿透的。”
黄师傅的手指颜色较深,黄师傅说,这是工作沾染上的油污。他们车间的修复师,手大多是这样。每天清洗手上的灰尘污垢需要把手先浸泡在热水里,然后用肥皂涂抹反复揉搓,有时灰尘洗不干净还需要用到搓澡布,手甚至会搓破皮。黄义高说,以前修复柴油车时,手上沾染的油污很重,就需要用汽油或者橡胶水清洗,然后再立马用肥皂清洁。但现在的车大都是新能源车,清洗手“好多了”。看到记者和爱心企业带来的“暖冬护手礼包”,黄师傅很开心,当场拿出来一大瓶护手霜看了又看:“正巧这几天我想买瓶护手霜,没想到你们送来了,还这么大一瓶。”
“手”护出行:精湛技术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黄义高在工作中发现,目前维修多为车前头,而在车前头维修更多的则是车头右侧司机驾驶位。所以黄义高也提醒乘客:“右侧属于驾驶司机的视角盲点,会容易看不到这边的障碍。所以人们在外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开盲点,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遇到大车最好不要追逐和超越。”
“以前换一扇车门就是1450元,两扇就是2900元,撞坏了几乎都是换,现在只要破损的不是很厉害几乎都能修复。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专门制作了个液压平台,可以快速焊接,很快就能修好一辆车。”谈到工作,黄义高眼神发亮。参与工作的第二年,他就代表公司参加南京市国有大型企业举办的灯组大赛,团队创作的《滴水观音》获得了南京市全程焊接一等奖。“其中,全程焊接由我一人完成并参加组装,”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还是20世纪,焊接设备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参赛时可真的是设备没有,技术没有,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全手工!”(徐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