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人员家庭与照护服务机构签约
12月23日,扬子晚报正式发起《首届典范南京“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口碑榜》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2021年度南京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典型案例和优秀项目。活动发起以来,很多市民与热心读者打来热线,分享自己家门口或所见到的大小实事成果。南京市民王先生第一时间向本报打来电话,点赞南京市推出的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一定要力推‘失能险’,虽然每天只有一小时,解决了我们全家人的‘大问题’!”王先生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刘丽媛
“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是2021年南京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市级重点项目,同时也写入了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报告。当家人因年老、疾病、伤残导致不同程度的“失能”,日常照护无疑是家庭所要承担的一座“大山”,往往造成“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2021年7月,南京市正式实施的“失能险”无疑精准对接了这些家庭的“急难愁盼”,近半年全南京近2万人受益。
2月1日,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参保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长期失能,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等级标准、需要长期照护的,享受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待遇。经过评估后,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人员,可选择入住照护服务机构接受照护,或居家接受照护服务机构入户服务。前者由失能保险基金按照45元/小时的标准与机构结算;后者按照60元/小时的标准结算。
根据标准,参保的重度失能人员入户服务时间为每月30个小时;80周岁以上的每月为31小时;纳入政府养老扶助对象的为每个月54小时;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内的居家重度残疾人员为40个小时。如果择高选择待遇,超出费用由个人或家庭承担。根据家庭需求可以个性化上门服务,例如1个月30个小时,可以每天上门1次、每次1小时,或者每隔1天上门1次、每次2小时等。除了上门服务时长可以个性定制,上门服务项目也可以根据需求“点单”。目前南京市失能保险提供的照护服务包括口腔清洁、会阴清洁等8项基础照料,以及人工取便、鼻饲等10项专业照护。
南京市医疗保障局是这项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的承办单位。今年6月秦淮区率先试点失能保险制度,7月1日起全市实施失能保险制度。根据市医保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12月6日,全市收到失能等级评估申请29066份、评估24147人,已经有18549人享受失能保险待遇。
家住秦淮区瑞金路4号小区的王先生的母亲今年74岁,今年上半年因在家滑倒后引发脑梗、半身不遂,导致失能。王先生按政策申报,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测量、母亲确定为失能人员后,与专业照护机构签订协议与家属联络表,正式开始接受专业护理服务。“由于自己平时在江宁上班,早出晚归非常不方便,现在护工每天上门,真是帮了我们子女大忙!”王先生说。
在今年10月底举行的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南京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刁仁昌曾向记者介绍,南京全面实行“失能险”后,医保部门联合民政、卫健部门以及属地政府,持续对服务机构的照护质量进行制度化、标准化监管。例如对服务机构的评估,就把照护对象及家庭的评价作为重要指标,满意不满意居民说的算。下一步,还计划将失能保险的照护对象从目前的重度失能人员,扩大至中度失能人员,努力为失能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同时,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十四五”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南京失能人员照护保险人群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哪些事办得让群众满意
百佳上榜案例等您来推荐
“实事”不分大小,只要这件事办得让群众满意,切实解决了大家的诉求,就是得民心的好案例,就值得点赞推广。为此,即日起,扬子晚报向社会发起“我为群众办实事”案例征集活动,请您通过扬子晚报微信微博留言或拨打扬子晚报“96096”热线等方式,推荐您身边值得宣传的民生实事办理项目,我们将择优挑选出100件上榜项目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