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张赟琨 李全文 记者 端木)11月,北半球天气悄然转凉,候鸟由北至南也开始了漫漫迁徙之路。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大批候鸟觅食停留的“中转站”,最近也迎来了一群珍贵的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到访的“旅客”有:白琵鹭、花脸鸭、罗纹鸭、赤膀鸭、黄喉鹀、灰头鹀、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等,另外还有很多长期定居新济洲的“常驻民”:斑嘴鸭、绿头鸭、白头鹎、黑尾蜡嘴雀、棕头鸦雀、山斑鸠、珠颈斑鸠、大白鹭、喜鹊、灰喜鹊、远东山雀等。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湿地生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迁徙鸟类提供了适宜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迁徙鸟类休憩停歇与补给食物的“驿站”。
然而由于近年来地球上湿地面积锐减和非法捕猎等人为因素,这条最长距离12000公里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正在面临严重威胁。在世界9个主要候鸟迁徙区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保护问题最突出的一条。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区域跨越22个国家,涵盖1000多个重要湿地,中国占30%,迁飞路线上共有5000万只迁徙水鸟,250多个鸟类物种,51种全球受威胁物种,近危种60%的水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75%鸟类经过南京,经过新济洲79种,占31%。
湿地是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净化水质和防洪减灾等诸多功能,也是全球众多迁徙水鸟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重要场所。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自建设以来,加强洲滩湿地保护保育,开展了草本沼泽、森林沼泽、生态岛等生物栖息地修复。
近年来,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开展栖息地保护保育与修复等措施,通过停止湿地公园范围内农业种养殖从根源上切断湿地退化,进而通过种植水杉、落羽杉、朴树、河柳等湿地树种人工辅助湿地恢复,从而进一步推动湿地系统的自然演替,不断恢复森林、灌丛、草本湿地,为更多的动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最近几年,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的动物、植物品种、数量大规模增加,公园内鸟类品种、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的103种、2018年的162种、2019年的180种,2020年,据专业队伍再次调查,共监测到湿地公园有鸟类190种,比2016年度增加87种之多。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
“候鸟没有国籍,它们连接了不同的国家,也连接了不同国家的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这些天空中的精灵,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欣赏到候鸟迁飞的壮美场景”。正因如此,我们要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让更多的候鸟停留在新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