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澄 沈佳暄 朱源根
时隔近一年,赵宝红仍难忘记“石化巨头”东方盛虹百亿级新项目选址泗阳时的激动。身为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的他,在施工现场指着脚下的土地说:“5年再造一个新泗阳,这里就是我们的底气!”
苏北干部的底气,还来自于一项持续开展了15年的工作。自2006年起,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切实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全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9年11月,江苏又正式印发《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50号文”),将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3家省级特色园区推至改革的“潮头”。近日,它们集体晒出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共160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共66个,协议投资总额约260亿元。一个南北优势互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由此快速形成。
改革不止步,
成绩斐然背后的动力何在
金秋九月,走在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浓浓的“苏州味”。园区管委会大楼门前的苏式拱门景墙、青海湖西路的琵琶景墙、阳澄湖路西入口的花窗雕塑、玄武湖西路东西入口的中国结雕塑……一个个古典的苏式元素,让人仿佛置身江南。
美的不止是景,还有发展“成绩单”。一组数据,见证了南北共建园区的辉煌历程。目前,江苏有南北共建园区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项目注册金额超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带动就业66万余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大体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其中,在45家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实现“十一连冠”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2020年以占宿迁全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6.5%的税收收入,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18%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平方公里创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
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为标杆,更多园区在南北共建的大局中你追我赶。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南北共建园区的政策效应逐渐减弱。某位园区负责人坦言:“产业基础、合作机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共建园区难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要改,要往深处改,要在实处改!”走访多家园区后,关于改革,记者听到了一致的声音。只是,如何改?对此,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苏北发展处)一级主任科员边恩江告诉记者:“‘50号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其聚焦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试点先行,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基于这一思路,“收缩战线、重点突破”成为主线。“南北挂钩双方设区市原则上各优选出1家重点园区,开展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省里集中力量支持办好5家左右,成熟一家、批复一家、建成一家,‘因园施策’给予指导和扶持。”边恩江表示,县级层面的积极性同样要兼顾,因此支持南北县级结对共建特色园区,原则上也优选5家左右予以重点支持。
“尖子生”一经选出,就已承担起探路重任。“以前,有的园区苏南过来的干部,只帮忙招商,责权并不清晰,也容易打击其积极性。”一位园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如今,赋权苏南、赋责苏北成为改革方向。据边恩江介绍,园区运营管理“以南为主”,园区领导班子以苏南为主。其中,选派苏南方1名副厅职干部,挂任苏北方副市长。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项目招商也均以苏南为主。同时,要求苏北方做好服务保障,确保园区建设规划落地、确保社会管理到位、确保政府服务无缝对接,并纳入省对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内容。
责权明确后,“50号文”进一步提出坚持“一园区一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而针对很多园区关注的分配制度,“50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
“尖子生”带头,
瞄准高科技项目新兴项目
新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新的路线图。“50号文”要求,我省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合力打造5至10个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成为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区,建成苏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目前,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南京淮安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区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总体方案已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实施;常熟泗洪工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江阴睢宁工业园3家共建园区开展省级特色园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已由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印发。“一园区一方案”筑牢了园区腾飞发展的基础,也为园区赋予了使命和任务。
“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乡野农田,谁能想到,现在已变成宿迁创新示范的活跃增长极呢。”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余成林是苏州派驻宿迁的干部,在他看来,过去天翻地覆的转变实属不易,当下新的挑战更需努力。
新格局下,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被寄予更高期待——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形成一批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集成改革经验,努力争创国内一流跨界合作园区。在更高层次的追求之下,“捡到篮里就是菜”成为过往。“我们不是把苏南落后的项目简单转移到苏北,而是瞄准高科技项目、新兴项目。”余成林告诉记者,就在这两天,园区刚拒绝一个规模百亿元的化工项目。
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是叠加诸多区位优势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强化创新协同、融合发展,突破行政区壁垒的限制,探索出一条产业集群集聚的有效路径,是园区正在做的事情。”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裴清海告诉记者,为此,园区摸索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帮助企业将总部设在南京,生产基地放在淮安盱眙。这样,既发挥了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又发挥了盱眙的土地、劳动力优势。
尚景智造创始人刘坤,对这种模式非常期待,作为一家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公司在柔性化生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公司研发生产的机器人,不仅在军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还致力于在制鞋领域解决行业‘痛点’,客户需求量极大。”刘坤介绍说,目前,公司的研发基地落户南京江北新区,生产暂时以代工为主,后期随着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的项目达产,将真正实现腾飞。
另外两位已经批复的“尖子生”,同样有着擅长的“科目”。其中,“面朝大海”的常州盐城工业园区,明确坚持陆海统筹、突出向海发展,实行常州、盐城产业联动,融入常州工业制造明星城市建设行动,作为常州相关产业企业转移升级和配套的主阵地,引导相关产业有序向沿海升级转移。
产业强强联合的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强化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两大主导产业,瞄准高端专用工程机械、机器人、精密制造、智能集成四大领域,全力攻克发动机、液压、传动和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做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模。
要素“全流通”,
双向融合“抹平”区域落差
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树立标杆,3家省级特色园区奋勇争先。在3家省级特色园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抹平”区域落差,深化南北双方规则与制度对接,“要素流动”成为关键词。
“‘50号文’给出了新命题,如何将园区打造成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先进纺织企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吴江纺织产业协同发展核心集群,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赵宝红表示,园区的答案,是依托大项目带来要素资源的聚集。为了“装下”大项目,泗阳在“50号文”下发后,在原有共建园区的基础上,择地另建一个全新的园区。
8月底,记者来到新园区东方盛虹旗下芮邦科技的工地现场,巨大的“倒计时”牌子上,显示时间仅剩28天。林立的塔吊,不断“增重”的厂房,来往穿梭的机械车辆,映衬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公司主要生产再生纤维,采用国际领先设备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全面投产后,产能将实现全球第一,能够夯实泗阳高端纺织产业基础。”芮邦科技总经理孔文龙告诉记者,项目预计在明年7月全面投产,投产后全年开票额将超50亿元。
引来东方盛虹这样的“巨无霸”,自然有更多企业选择“大树底下好乘凉”。宿迁凯伦新材料同样落户吴江泗阳工业园区,选址时的理由之一,就是能够承接东方盛虹上游资源的辐射。“我们计划总投资15亿元,年产10万吨高性能建筑防水材料等,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纳税2亿元以上。”宿迁凯伦新材料项目负责人沈斌渊说。
而在常熟泗洪工业园区,为进一步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园区借鉴苏南“放水养鱼”的经验,正在持续给予企业支持。“目前,我们已分类制定政策,‘一企一策’开展培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落实,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助推优质企业转型升级。”泗洪县委副书记、常熟泗洪工业园区管委会书记赵东方说,上半年,园区已对骨干及优质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园区支持政策鼓励激励下,骨干企业海明斯启动了总投资3亿元的二期建设,投产后产能将扩增5倍。
江阴睢宁工业园区一直致力于推动高端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从而打造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新兴基地。“推进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江阴睢宁两地将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江阴上市公司在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引导装备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延伸。”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共建合作机制,优化企业办事流程,落户园区的江阴企业可以享受江阴、睢宁两地的惠企服务和政策。
向“末梢”发力,
创新“细流”注入“落地场景”
南北共建产业园区,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创新,也为更多“细枝末节”的创新点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场景”。“‘50号文’明确支持各级层面、各领域的创新,让它们为园区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同时,正是这些创新的‘涓涓细流’,汇合起来一起为省内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边恩江认为。
共建园区的发展,招商一直是核心,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记者了解到,重大项目联合招商成为园区不断斩获新项目的“利刃”。“政策给予了我们先行先试的空间,考虑到智能制造等项目,在哪都是‘香饽饽’,我们必须要不断突破固有界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裴清海介绍,目前,产业园与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谷等产业载体深化协作运行机制,并成立联合招商中心,促成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等多个产业化基地前往落户。
招商带来更多项目聚集,但园区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业方面,产城融合同样是大势所趋。“在让客商安心、放心、舒心的同时,我们也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空间,让城市、居民、企业良性互动。”余成林介绍,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引进邻里中心“洋品牌”,先后建成明日、阳澄两个邻里中心,成为引领宿迁“一站式”品质生活的新时尚。园区内的“明珠”锅底湖及其周边约2.5平方公里土地还被作为商业开发用地进行预留,支持开发公司实现收支平衡、良性发展。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金融活水是园区稳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围绕金融支持方面的创新,同样在各个园区“开花结果”。此前,在吴江泗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吴江泗阳工业园区通过国家发改委专项债券融资15亿元,并很快投入园区道路交通、水电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
今年上半年,常州盐城工业园区组建了投资基金,以江苏新常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东海证券、大丰国资、常州民营企业共同组成投资基金,预计规模5亿元左右。盐城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朱春天介绍,该基金针对园区企业提升、科创企业前期投资、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等,都进行了前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