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德之本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视人伦是首要的做人准则,对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而言至关重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中,有这样一群榜样: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孝行演绎人间大爱,感动着、引领着身边人接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强劲的精神活力。
2000年,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山西村村民刘泽琴的儿媳在外打工期间遭遇车祸,手术后成了植物人,身体截瘫,智商相当于3岁孩子。当时年过半百的刘泽琴毅然挑起照顾儿媳的重任,除了每天喂饭、擦身、换衣、按摩,还早晚架着儿媳下床。从帮儿媳站立到后来搀扶行走,刘泽琴每次都累得汗如雨下,有几回甚至晕倒在地。除了照顾儿媳的生活起居,如今已70多岁的刘泽琴学会了骑三轮车,每天带儿媳去她熟悉的地方,讲她熟悉的事。20余年的悉心照料和真情呼唤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刘泽琴的儿媳如今已能独立行走,还能做简单交流。
新沂市马陵山镇曹刘村村民倪文敏,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全家重担,重燃起丈夫陆起亮的生命之火。2004年,一场车祸使陆起亮头骨碎裂,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此前倪文敏的母亲就患有精神疾病,陆起亮90多岁的二叔也无人照看。“丈夫的长辈就是我的长辈,我要替他尽孝!”从此,倪文敏成了一家老小唯一的依靠。即使心智如孩童,陆起亮也知道感谢妻子,偶有清醒就会自言自语:“没有她我活不下来。”如今,母亲和叔公在倪文敏的悉心照料下病情逐步稳定,丈夫由她每天坚持带着做康复训练,也从一级伤残恢复到四级伤残。倪文敏看着他们舒心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自己心里也暖暖的,“一家人齐整整地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道德模范的言传身教,让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代代传承。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岭南村村民张丰林是远近闻名的“独臂”孝子。17岁时,他因意外失去左臂,但他始终坚强乐观,凭着顽强毅力,学会洗衣、做饭、耕作,还学得一手种西瓜的绝活。再忙再苦再累,他也从来没有忽略过年老多病的母亲、瘫痪在床的残疾弟弟、肢体残疾的妻子,还时常热心助人,谁家需要帮忙总会搭把手。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张瑞从小孝顺懂事、独立自强,主动分担父亲肩上的重担:做好了饭,总把第一碗端给奶奶,接着盛给叔叔;写完作业后,主动把一家人的衣服洗出来。家里土墙上挂满了奖状,见证着张瑞的成长。如今,张瑞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张丰林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沛县魏庙镇卫生院退休职工张景宏,一直都是侄儿侄女们眼中的“最美婶娘”。丈夫的大哥、二哥不幸去世,三哥体弱多病,她将5个侄儿侄女接到身边和儿子一起照顾,抚养6个孩子直至全部读完大学。她是大家庭的主心骨,帮衬丈夫兄弟姐妹的9个小家;她是久病床前的孝女,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尽心侍候老父亲至离世。她的言传身教,培育了“重情重义重孝道”的最美家风——张景宏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张景宏本人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江苏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们的高尚情操,涵养着道德文明的精神沃土,也激励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张家港市南丰镇新德村村民殷志兰结婚时,就与丈夫约定“结婚不离娘家”,以便照顾生父母、养父母以及膝下无子的大伯大娘6位老人。婚后,加上公公婆婆,她把照顾8个“爹妈”的责任全部扛在肩头。2016年,相继送走6位老人后,生活的担子轻了,她发起成立“殷志兰志愿服务队”,带领32名队员开展爱心陪伴、家务清扫、爱心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帮扶残疾孤寡老人1000余人次,接力传承孝老爱亲的好家风。疫情防控期间,服务队更是成为了村内公共设施的专职消毒员,小广场、超市、公交站台等地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南京天由科技有限公司江都分公司负责人周琴,20多年来,都是扬州江都昭关敬老院孤寡老人眼中的贴心“闺女”。农村敬老院生活条件较为简陋,周琴就置办了电饭锅、电风扇和全套桌椅,从城里送来空调,还请来扬剧团举办专场演出。多年来,她累计为敬老院捐款捐物价值超过80万元。此外,她先后帮助上百户贫困家庭、资助200多个贫困生,成为他们的“周妈妈”。“父亲和女儿的早逝,让我很早就萌发了帮助他人的心愿。”从帮助一个到帮扶一群,周琴选择把更多的爱洒向弱势群体。2010年,在扬州、江都两级妇联的支持下,周琴创办了“周琴爱心基金”,常年资助孤寡老人、“春蕾”女童和特困家庭。儿子周登杰也成为爱心团队的一员,积极捐资助学;一批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周琴发起的扶贫济困大行动,捐款捐物达90多万元。
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