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8月19日,第4个“中国医师节”。
医师,一袭白衣,一个称号,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疫情期间,他们更是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一天24小时,即便在医师节这个节日里,也没有丝毫的懈怠。
24个小时,医师们日复一日倾注了对生命的护佑与珍爱。
2:00
从8月18日20:00到8月19日凌晨2:00,南京鼓楼医院的年轻医生王琦刚刚结束在发热门诊的值班,这也是她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的第21天。
“昨天夜里患者不算多,22点左右来了两个病人,一个发热,一个腹泻,很快就诊断好了。但还是不能睡觉,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病人来就诊。”王琦说。这是她第一个医师节,今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她随医院团队出发支援江宁,5年本科、3年硕士的专业学习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10,就在王琦松了一口气准备下班时,城市另一边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一片忙碌。“快点过来!2床患儿情况危急!”才出生两天的早产儿欣欣(化名)呼吸困难加重、肺出血,急需进行抢救。
调整呼吸机模式、调整治疗方案……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刘凤、朱金改,主任医师陈小慧紧急集合,一场与时间抢生命的赛跑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欣欣母亲患有妊娠合并高血压,孕27周时就不得不把孩子剖出来了。孩子出生时仅有880克,属于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刘凤还记得两天前,欣欣刚送来NICU时,巴掌大的他由于先天肺部器官发育不成熟而呼吸急促的样子,令人十分心疼。
随着一系列救治措施的展开,欣欣情况稍许缓和。“别担心!我们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凌晨3:00,朱金改推开监护室大门,对守候在门外的欣欣父母安慰道。但欣欣依旧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医生们时刻守在孩子床边,寸步不离。凌晨4:30,欣欣病情反复,血压偏低、呼吸困难,“稳住阵脚,继续调整用药!”陈小慧忙而不乱,交代身旁护士说。直至早上10:30,记者拨通医院NICU的采访电话时,他们依旧守护在患儿身旁。
“要不是你问我们,还真不记得今天过节哈!”刘凤坦言,不说医师节了,就连春节、中秋节,新生儿科的医生都常常不能和亲朋相聚,平时加班加点更是不分昼夜。
4:00
“10床血氧饱和度情况较差,需重点关注;16床情绪焦躁,需适当安慰;22床昨晚发烧至今,需监测体温变化……”8月19日凌晨4:00,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B5-2病区里,刚穿戴好防护装备的许欢正和前一班医生进行交接。许欢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这天是他支援抗疫的第24天,也是他主动报名转战重症病房的第2天。
协助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抽血检查,处理异常情况……尽管此时病人都在休息,但许欢的工作并不轻松。16床老先生年纪较大,俯卧位翻身困难,许欢前去搭了把手;15床阿姨熟睡中,许欢不忍打扰,默默记下各项数值:血氧饱和度情况改善,心率、血压、体温、血糖值基本回归正常;23床是位80多岁的老奶奶,醒得早,已独自一人隔离较长时间,“早上帮您和儿子视频通话。”
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病区缺少家属和护工的协助,许欢还要和护士们一起照顾病人起居饮食。早6:00,天已蒙蒙亮,发放早餐、清理垃圾、整理内务……病人的一天刚刚开始,而对刚熬过后半夜的许欢来说,各项工作早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7:40
7:40,南京市建邺区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学明赶到南湖一中。今天上午,按照预约计划,这里新开设的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将为500人次进行接种。救护车和医生有没有到位?一米线设置好了没有?王学明都放心不下,一直忙到8:30接种开始后,他才驱车回到社区服务中心。
19日是周四,上午社区卫生中心有100多个儿童接种任务,辖区内的凤栖苑小区刚解封两天,门诊需求估计也很大,他都要一一过问。“今天太阳这么大,遮阳棚怎么还没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检分诊要做细、做严,不可避免需要居民在外排队等候依次进入,王学明又联系街道催促其为等候区安装棚子。
看完“前场”,他又马不停蹄到“后场”,检查医疗废弃物管理有没有按照规定做好。在医院内穿梭时,他遇到了凤栖苑居民前来换药。不用再隔着防护服打招呼,看到对方的“真面目”,王学明感觉有点恍若隔世。明明几天前,他还负责着被封控的凤栖苑小区3000多位居民的核酸采集、医疗保障工作。这位来换药的居民就是在封控期间因为家里玻璃破碎划伤手被紧急送医的,现在已经可以自行来社区换药。
“不多说了,一会还要去慰问一线的医生,明天还有重点人群采样要安排。”话音未落,王学明又出发了。
10:30
10:30,查房开始。“老爷子,今天感觉怎么样?”“呼吸畅快点了吗?”“夜里睡觉还憋闷不?”谢剑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也是该院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医疗队总队长,他目前负责中心ICU内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谢剑锋说,ICU收治的都是重病号,他管的几位病人平均年龄78岁,且都伴有各种基础疾病,大部份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甚至有患者接受ECMO(人工肺)治疗。
工作中,他不仅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要掌握好病人的情绪波动,心情非常影响病人的康复。“有位老奶奶最近病情变化比较大,心情也不太好。详细询问才知道,原来老奶奶想孙子了。”她儿子、孙子等刚好都在病区内,“我们把她孙子带过来,让她靠近看了看,老奶奶病情立即好多了。”
危重病人需要仔细观察,一位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目前肺功能完全丧失,胸部X线上几乎看不到一点正常肺的影像,同时还伴有严重的休克,凝血功能紊乱,多脏器功能衰竭。谢剑锋观察到ECMO的流量较前明显下降,立即向国家专家组汇报,经过讨论分析,考虑人工氧合器开始出现凝血,应立即更换新的氧合器。
“过不过节无所谓,只要病人从重症转轻、病情好转,就是最大的利好,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谢剑锋说。
14:00
完成上午常规心理巡回访视工作后,14:00,接到病房会诊需求,滕昌军和杨昕又换上防护服准备进舱。
他们两人是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主治医师,从8月4日进驻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以来,两名心理干预人员几乎已经心理访视了所有病区。查房、评估、干预、回访……患者的床前就是他们的“办公室”。
“李阿姨(化名)今天怎么样?”“挺好挺好,中午还吃了不少饭。”两人回访的这位患者阿姨目前情绪稳定了很多。殊不知数日前,她还担心、焦虑,闷闷不乐,食欲不振。
滕昌军回忆,当初在查房时,他就注意到李阿姨情绪异常,仔细了解才知道,李阿姨因为老伴确诊后传染给家人有颇多埋怨。“他自己身体能不能扛得住?万一孩子也确诊怎么办?”李阿姨越想越气,陷入情绪的“怪圈”。
“其实不少老年人确诊后会出现抱怨、担心、焦虑甚至绝望等情绪。”而这时滕昌军和杨昕要做的,就是引导患者从心理上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再提醒他们关注当下所处的环境,指导患者建立与家人、朋友的连接,让患者看到身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康复。“我们还会及时与患者管床医生沟通,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让他们看到治疗的希望,重塑信心。”杨昕说。
除了“话聊”之外,滕昌军和杨昕还会给患者一些有效的行为指导。查房时看到一个年轻人长时间俯卧位时有点焦躁,他们指导患者将注意集中在一呼一吸之间,感受身体与床板的接触,关注身体的感受和变化,运用“正念”的办法平复心情。
根本无需用语言道谢,患者变得更愿意沟通,更有神的眼睛,更柔和的表情……都是对心理干预工作最好的反馈。
14:30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刚从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病区出舱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孙立群匆匆吃过午饭,接通了记者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她爬着楼梯,呼吸声很重。
“今天的工作也和往常一样,开过早会后去查房。不过很高兴的是,94岁的吴阿姨(化名)今天又开口说话了。”孙立群口中的吴阿姨,是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年纪最大的病人。吴阿姨8月8日入院,因为年纪太大器官功能较差,病情加重,14日转到ICU时气促明显,快速房颤、神志也不是很清晰。
孙立群告诉记者,医护人员们花了很多心血为她定制医疗方案,用药物改善心功能,并密切监护她的病情变化,有时上午定好的治疗方案,下午又不断调整。在大家的努力下仅用了3天,就把吴阿姨的病情控制在平稳状态。“我们正逐步帮她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辅以基础疾病的治疗。”孙立群说,体位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也十分重要,考虑到患者年纪大不适合俯卧,他们每次都要出动4个人一起搬动老人到侧卧位,调整为合适的姿势。
“刚才查房的时候,我问吴阿姨感觉怎么样,她回我说‘挺好’。”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字,但比起刚收治入院时神志不清的情况来看,吴阿姨恢复效果十分明显。“旁边还有个84岁的阿姨,都恢复到能自己踩好久康复自行车了!”孙立群语调突然高起来,病人的恢复显然让她忘记疲惫。
孙立群应当是非常忙碌的,每天都有将近10小时的时间要穿着防护服在舱内,中午午休不过一个小时,午饭总是拖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晚上回到驻地也不能休息,还要准备第二天早会病人病情汇报PPT,一忙就是直到凌晨……
20:00
20:00,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出舱”,午饭就喝了一杯牛奶,她不免有些饥肠辘辘。
今年是杨毅成为职业医生的第30年,大学毕业就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一直“没挪窝,很简单很幸福”。回望来路,真切感知见证了重症医学学科的飞跃发展。她坦言,自己师承邱海波老师,也将团队的传统传承给更多年轻人和学生,这份人生经历弥足珍贵。
杨毅电话里更愿意多谈她的团队,尤其是抗疫一线逐步独当一面的年轻医生。“你知道吗,抗疫中,我们团队的80后90后逐步成为骨干和四梁八柱,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博士生已经能够冷静处置突发情况,事后他们和我交流时,我给他们大大的赞,同时对他们说,你看,平时的苦都值得!”“细节决定成败,生命只有一次,不相信眼泪,抗疫一线的医疗救治尤其是重症医学不是实训,而是检验平时能力的实战,是考试,平时的严格严厉甚至追求完美的严苛,都转化为在临床一线出色的担当能力,当年邱海波老师这样带出团队,这个传承和灵魂,我们的团队一直保留。”杨毅说。
对于这个节日,杨毅用“平常心”来看待。她说,医生的忙碌在日常,作为重症医学的医生,我们并不觉得抗疫辛苦,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个状态,病房走廊的尽头是黎明,也是重症医生下班和上班的时间,我们早已习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不断探索未知、与疾病作斗争、挽救呵护最宝贵的生命,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最大的成就感,因为沉浸于这种成就感,不断向未知领域挑战,所以虽苦犹甜。另一个“平常心”是指社会对医生护士的态度,杨毅希望不仅仅这一天,也不仅仅抗疫时,全社会能给予医生护士多一份理解、尊重。当然,前提是医护自己尊重职业,尽心尽职。“可喜的是,这种理解尊重越来越成为共识和日常,这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她说。
【记者后记】
这是一个24小时闭环的采访。结束采访,是8月19日20:00,这个与抗疫一线重症专家的对话和记忆在此定格。而无数医者也在不同地点的医院和岗位上,依次开启新的征程和往复。时针滴答,时空接续。这是医生的时间和职业生命,也是他们与患者携手,拥抱生命与健康的奋斗与重逢。
是的,对医护的理解尊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与日常,这也正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记者结束这24小时的采访,反复体会这句话,也想让这至简大道在无数个24小时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