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翔 朱泉
“我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还能和大家一块打打拳做做操。”8月12日,记者探访我省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定点康复医疗机构溧水区中医院,与正在17病区接受康复诊疗的59岁患者马女士进行视频连线,屏幕里的她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乐呵呵地和记者分享过去几天的生活。
根据省疫情防控要求,经过治疗达到出院条件的确诊患者,都要先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14天康复训练,再回归家庭和社会。溧水区中医院作为定点康复机构,用了2天时间,于8月3日凌晨完成改造建设,开辟5个康复病区,第一时间从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科、传染性疾病科、心血管科等科室抽调精锐人员,组建医护团队进驻,8月5日起接收出院患者,目前已接收44人。
该院执行院长周海森告诉记者,出院患者虽然核酸复检呈阴性,但肺部、呼吸道等部位的身体机能还需巩固恢复,长时间封闭治疗也给他们带来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系统的康复训练很有必要,能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改善症状、愉悦心情,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
每次有新患者过来,溧水区中医院主治医师、17病区床位医生周瑞都要在当天上午提前准备,拿到患者信息后,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安排床位,年龄大、合并症多的,房间要离护士站近些,有其他疾病的,尽量安排在离其他病人远的房间便于安心休养。
患者抵达后,经过信息登记、身高体重测量等环节,由医护人员将其引导至病房,询问感染经过、既往病史、有无正在服用的药物、生活的特殊要求。“患者里有人是回族,要开清真菜单;有两位患者患了30年糖尿病,不能给他们吃精细的粮食;还有人出门急什么都没带,要给他们备齐生活必需品。”聊起自己病区的病人情况,周瑞如数家珍。
每一位刚结束肺炎治疗的患者,通常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状况。“有人说自己在‘小汤山’从没睡过好觉,还有人因为家人被隔离,产生自责想法。”针对这种情况,医院采用中药汤剂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中,中药汤剂在标准康复配方的基础上,根据每人的身体状况,实行“一人一方”。一位上年纪的大爷之前就做过胃切除手术,这次大病初愈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药方里就适当增加了党参、黄芪、茯苓。马女士刚来时手脚冰凉、大便不通、肚子发胀,她的汤剂里就加入了温阳散寒的药物以及火麻仁、白术等。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五禽戏、八段锦、呼吸操、经络拍打等,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讲究,要按照中医康养理论来安排。“新冠肺炎对肺部有侵害,我们把呼吸操定在上午,中医里叫‘吐纳’,锻炼肺部功能。下午根据墙上的图谱,教他们拍打自己的经络,调节气血,有益脾肺。”
每天早上9点半和下午3点半,走廊里都会准时“热闹”起来,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做八段锦,一套动作打下来,不少人表示微微出汗很舒服,身体清爽。“原先吃完饭也不能活动,我开玩笑说就当长肉,现在做做八段锦,精气神一下子提上来了。”一位72岁的老太太说。渐渐地,许多患者都爱上了运动,病区的两台跑步机和一台动感单车备受欢迎。
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行又对应传统五声音调的“宫商角徵羽”,在康复病区,医护人员把五行音乐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方式,如患者睡前听“徵-心”音乐,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周医生,我昨晚睡了8个小时呢!”一早上查房下来,周瑞常常听到这样兴奋的声音。
在康复病区里,所有医护人员往往都身兼数职,既要做好日常诊疗,又要当好服务员。一位患有肺癌的老爷爷刚来时情绪不好,做什么都不配合,周瑞蹲在床边和他聊了2个小时,总算说通。老人便秘,周瑞二话不说,亲自给他挤开塞露。几天照看下来,这位老爷爷的态度有了大转变,已能很好地配合康复治疗。
再过几天,第一批康复患者就要出院了,医护人员为他们编写了健康生活的“8条建议”,包括经常开窗通风、变天时增减衣物、定期艾灸、佩戴香囊等。“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和训练,很多患者已经养成进出门先消毒、戴好口罩的习惯,希望他们把这8条建议带回生活中,成为身心都健康的人。”周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