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西瓜书记”的“大棚经”
2021-08-05 06: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程长春 刘慧洋

实习生 刘梦迪

“今天毛豆卖了两万六, 芦蒿苗卖了一万二。前段时间卖西红柿和豆角挣了9万多元,其中村民工钱近4万元。”7月23日下午,在灌云县南岗镇张兴村的田头,74岁的老党员张明忠笑着对记者说。老张以前是村会计,现在是张兴村监事会的成员,这些数字对他来说了然于心,脱口而出。“多亏丁书记建起了蔬菜大棚,村集体和经营户各有一半的收入。村里和经营户各有一本账,清清爽爽。”

张明忠口中的丁书记,就是现任张兴村第一书记丁先锋。去年3月,刚从部队转业到省委老干部局的丁先锋,还来不及和新单位的同事们处熟悉,便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到张兴村担任“第一书记”。

“以前张兴村党组织涣散,是有名的信访村,发展一直搞不起来。”南岗镇副镇长沈学松说,丁先锋到村后,首先花了近半个月走村串户调研。

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是丁先锋上任后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张兴村地处灌云饮用水源叮当河上游,既不能发展大的工业,也不能发展养殖业,常年种植玉米、小麦,连水稻田都比较少。隔壁的许相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但张兴村多年缺少致富带头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乡村振兴的瓶颈难以突破。

“那我就自己先干给村民看!”丁先锋决定搞蔬菜大棚,先种西瓜。多年没有人牵头流转土地,这个外地口音的村书记行不行?村民都在看。张明忠说:“丁书记自己家里垫上8万元,我们这边点钱,村民那边签字!”2020年4月初,丁先锋自筹8万元启动资金,流转土地37.5亩, 买来了搭大棚的材料,建立“党员示范田”,带着村“两委”干部和老党员们先干起来。张明忠、孙立忠、温胜年……几个平均年龄大约70岁的老党员,跟着省城来的“第一书记”义务劳动3个月,最终西瓜卖了41.7万元,丁先锋也因此被冠上“西瓜书记”的称号。

西瓜卖了“第一桶金”,对争取扶贫资金大有好处。目前张兴村高标准的集体日光温室已经发展到16个,占地大约 80亩,另外还有相对简陋的弓棚。芦蒿、西红柿、毛豆、西瓜,种植采摘都需要用工,村民可以进大棚里打工获取收入,村集体、村民一起受益。

不到两年时间,一个成功的扶贫样本已经出现,但是“西瓜书记”并不满足。“我是‘第一书记’,不单纯是一个种植大户,我得把这个村的组织带起来,才是称职的书记。”丁先锋说。西瓜在大棚里长,村庄的面貌也在悄然变化。就在这3个月里,路灯竖起来了,沟渠清理了,水泥路也铺上了。“你先做事,再讲话群众才信!”晒得黝黑的丁先锋,除了一口安徽庐江口音,连外貌都跟村民、村干部完全“打成一片”。

扶贫蔬菜大棚为他树起了威信,丁先锋着手摸索基层组织治理,培养村干部民主意识和村民自治能力。“路灯怎么装、花草怎么种,村里以后怎么发展,我们一个组一个组召开村民会听建议。大家气顺了,村支部在老百姓心里也慢慢有了力量。”

村集体逐渐建起来的蔬菜大棚,怎么避免“人去楼空”,做到长效运转?丁先锋又引进种植大户沙卫国,搞公司化运营。“去年我去许相村看西瓜,看中了这个年轻人,就问他愿不愿意合作。这对他来说也是双赢啊——大棚是现成的,他负责管理和运营,收入一家一半。”一年下来,来自许相村的90后农民小沙,受到张兴村老党员们的一致认可:“他知道种什么、什么时候卖。我们现在是公司化运营,种植成本和收入,小沙和村集体各占一半。今后大棚规模搞大了,还可以让村民来承包,小沙当总经理!”

丁先锋考虑得更长远:“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党员,要把小沙培养起来!作为扶贫书记,我希望给村里带来的不仅是几十个蔬菜大棚,而是希望能开一个好头,让今后的张兴村,靠当地的干部群众走上乡村振兴的路。”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