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朋友圈里的“战疫日志”
2021-08-05 06: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王世停 周敏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战疫一线的基层党员、医护人员,还是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或是普通市民群众,都在发朋友圈,记录抗疫的每日点滴,勾勒出齐心战疫的全景图,更汇聚全民战疫的巨大合力。

市民群众:“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8月3日凌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钟村社区居民李月发了一条朋友圈,视频中,他在钢琴边自弹自唱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献给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为他们加油。

7月23日起,钟村社区永欣新寓春兰苑就被调整为中风险区域,所在的禄口街道早从7月21日就成为封控区域。此前,李月曾发过一条朋友圈,表达“疫情来得太突然,都还来不及囤点口粮”的担心。不过,随着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们主动联系,上门服务,担心变成了多余。于是他录制下这段视频,用音乐来鼓舞大家,更对战“疫”者表达满心谢意。朋友圈发出后,留言区迅速“垒”起一面“点赞墙”。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7月27日晚,江宁区禄口街道机场社区居民的朋友圈,被这句话刷屏一整晚。当天傍晚,装着满满当当新鲜蔬菜、米面粮油的货车陆续抵达,志愿者们自发排成“人力传输带”,卸货、堆码、运送、分发。接近12时,大雨倾盆,汗水混着雨水,配送仍在继续。“没人打伞,防护服全部湿透,也没人停下,你们都是禄口的无名英雄!”一位家住7栋15楼的住户将这一幕发在朋友圈,点赞、好评、转发不断。

“我们能做的,就是乖乖在家待着!”“冰箱已满!谁家不够,来我家拿!”“邻居们,疫情谁都不想,大家不要觉得遭罪了,有吃有喝,我们要感谢社区!相信社区!胜利终将到来!”……7月28日清晨,一段段居民的“真情实感”发在朋友圈、微信群里,驻点机场社区的禄口街道拆迁办主任邓小国几度哽咽。他说:“这就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真实写照!短短几天下来,曾经不理解的居民成了带头点赞的人,曾经不配合的居民也冲下楼当起了志愿者!”

更多人的朋友圈里,留下了身边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通宵达旦战疫攻坚的忙碌身影,也记录下自己感动感谢的心情。7月31日晚,一条推文《64张图带你看禄口真实朋友圈》,被南京各大自媒体号竞相转载。有人写道:“中午小区封闭管理,一下午都在‘担心’后面几天吃什么,晚上物资就送上门了”;有人感慨:“疫情刚发生的两三天,有过一些委屈和埋怨,但眼下真的一切都在变好”;还有人表态:“宁可在家憋出汗,也不出去给国家添乱”……64张朋友圈的截图,64段禄口人的经历,汇成一句话:“禄口,不慌!”

基层社工:“嘘!让她睡一会儿吧!”

“嘘!让她睡一会儿吧!”7月30日中午12时09分,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宣传干事杨乐生被同事拍下一张“丑照”,并配文发在朋友圈。原来,她从前一天早上起,就在社区支援第三轮核酸检测,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几乎没有休息。任务结束后,她靠着椅子就睡着了,于是,便有了那张照片。“摄影师”同事说,朋友圈发出两分钟,就有50多个赞,还有人在评论区“打抱不平”,说“哪里丑了?明明就是最美睡姿!”

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全城总动员。记者注意到,街道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白天忙得连轴转,基本没时间发朋友圈。到了夜深人静,才渐渐“活跃”起来。7月25日凌晨1时24分,江宁区江宁街道工作人员张磊转发了一条消息《关于对南京市范围内“黄码”人员分类甄别、落实管理措施》。没想到,他的朋友圈夜半三更热闹起来——“开完会了么?”“决战到天明!”“兄弟辛苦了,并肩战斗!”……本区域和其他街道的相熟好友都在暂歇中互相打气、鼓劲。东山街道工作人员马丽娜说:“梦里都是在做核酸。”汤山街道工作人员郭明峰在回复中幽上一默:“还早呢,这个点哪有睡觉的!”

“刚摔了一跤,手机接不了电话马上去换,微信还能用,有急事发微信。”7月27日下午4时,江宁区“老宣传”金传春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突发情况“周知”。下面立即引来很多好友跟帖:注意安全!保重身体!摔得严重么?关心问候一句接一句。过了一个小时不到,金传春换了新手机,又在朋友圈里统一回复:“谢谢各位关心!大家都保重。虽然夏天阳光炎热,但抗疫的阳光一定会很快到来!”

翻看很多基层战疫人员的朋友圈,就像一面面“镜子”,真实映照出战疫的推进历程。“DAY1,手写发放了3700多个号”“DAY2,报废了6支笔”“DAY5,防护服穿上5分钟全湿透,医生不容易”“DAY9,第三轮核酸,现场井然有序”“DAY11,暖心人士太多,真好,加油!”……战疫首日,江宁区淳化街道陵里社区社工朱思聪在朋友圈写下了第一篇“战疫日记”,然后每天更新,至今没有中断。

“居民的变化、疫情的变化,还有自己的变化,都能从中反映出来。”朱思聪说,前一两天,居民会抱怨排队久,自己也觉得很辛苦;到第五、第六天,居民开始理解社工不容易,自己也开始理解医护人员连轴转的辛苦;这一两天,居民的理解化作配合、变成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动力更足、信心也更足。

很多时候,朋友圈还是一个权威信息的发布台。8月3日17:35,江宁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朋芳发了一条短视频:“两省合力,从堵到疏到畅,保百姓安,方便出行。”视频显示,7月24日19时起,江宁区在205国道设立离宁查验点;27日,马鞍山也设置了查验点。两处查验点一度造成车辆大量积压道路拥堵。8月2日18时,两地跨省联动,现场确定合并设置205国道查验点,一举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拥堵“痛点”。

医护人员:“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危难当头、匹夫有责!医院的天使们出征!”7月30日,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医护团队支援汤山,该院副院长陈锦飞难掩激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为队员们“壮行”。而在9天前,7月21日南京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时,他就带着220人的医护团队紧急支援江宁,从早晨9时连续奋战到深夜24时。当天,他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张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在地上安静睡着的照片,令人泪目,迅速刷屏。

8月3日,是禄口街道湖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毛兵驻点隔离酒店的第12天。在这里,他每天面对着一波又一波隔离观察人员,既有不满一周的幼儿,也有85岁高龄的老人。在这里,他24小时紧绷一根弦,最难的不是身体累、也不是怕感染,而是要安抚好每一个隔离观察人员的情绪。“每个人都要关注到,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作为专业救治医疗小组组长,毛兵有个习惯,当天任务完成后,必须用日志详细记录下来。

“新来的小伙子不喜欢被拘束,看他的朋友圈,孩子刚出生不久,可以此切入……”在他的日志中,有每位隔离观察人员的“特征”,也有自己处理急难愁盼的“心得”,厚厚一叠,都是他的“战疫记录”。

昨天下午2时12分,趁着“转场”的间隙,前来支援江宁禄口的盐城市亭湖区医疗队队员陈树荣,在朋友圈晒出一段图文并茂的“征战史”。“走街串巷,登山爬楼”“拉风的敞篷车”“努力,为了露出灿烂的微笑”……文字不加雕琢,图片没有滤镜,写的是最真实的状态,字里行间却透出乐观的心态、昂扬的斗志。“第一张图是22日凌晨的长江大桥,第一天来的路上有匆忙有慌张,等凯旋离开的时候,我要重拍一张,拍出南京该有的样子!”

“希望明天这座城市能有新的模样,晚安!”“这座城市晚安,明天我们继续!”前一条朋友圈发于7月26日晚上12时08分,后一条发出时间是7月30日晚上12时06分,这是淮安市涟水县支援医疗队领队张小丽的“每日打卡”。她说,白天没时间跟家人联系,也没机会跟团队交流,每晚结束任务后,她都会发一条“晚安圈”,给自己打气,给战友加油。每天早晨醒来,朋友圈里的无数点赞,尤其是一句句暖心回复,令她倍增信心和力量——“白衣战士辛苦了!南京快快好起来吧!”“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我们一起战斗。”“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大蓝鲸加油!”“你们是战士,你们是英雄!”

一个“有趣”现象是,医护人员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在点赞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很少有人提及自身的辛苦。而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市民群众的朋友圈里,却经常看到一张张汗流浃背的白色身影。共同点则在于,他们都在朋友圈里加油鼓劲,互相祝愿,接力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决心……

去年曾赴武汉战疫、今年再战疫线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贾凌,8月3日晚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MV。他说,歌词就是他此时的心声——“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