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鸡娃”,用来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督促其学习的行为。一次次“鸡娃”的背后,是一位位怎样的母亲?记者采访发现,焦虑是她们共同的标签。“中年危机”“老母亲”等网络热词叠加在一起,便是许多妈妈正在经历的状态。
5月9日“母亲节”,记者走进4位妈妈的内心世界,并向专家寻求焦虑的破解之道。
“喘不过气”的妈妈们
上月,40岁的公司高管苏青特别焦虑。生“二宝”住院那几天,上初一的大女儿正好期中考试。早年的育儿经验早已忘光,还得从头学起。
“你准备什么时候复习?”“老妈,说好一个小组搞调研的,他们资料发来没有啊?”“南京方言里古汉语的特征研究,我帮你查好资料了。”“老妈,我‘五一’怎么只休半天?一天三门课,太多了。”“五一”假期,她一边坐月子,一边监督女儿学习。苏青也觉得女儿太辛苦,但没办法,“‘鸡娃’太多,落后一步,就要花十倍的努力去追。压得太紧也怕出问题,进入青春期后,我常常要看女儿的脸色行事。”
在机关工作的江凌这个“五一”假期也没闲着,她找到一家一对一辅导班,2小时800元。虽然价格高,但她希望这是一股动力。“别人都上了,你也试试看。妈妈不是要你当第一名,只是想给你一点自信。你能明白吗?”儿子勉强点头同意。
“儿子小学五年级,成绩忽上忽下。我的‘毕生所学’都用上了,效果不佳,看来还得找专业机构。”踏进培训机构的门,墙上的宣传语让她打了个激灵——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她果断付了3万多元学费,并默默祈祷能起效果。
焦虑在“学霸”孩子的妈妈群体中依然存在。金一峰女儿读的是南京公认的最牛高中。孩子从小学起表现就出类拔萃,不仅学习好,爱好也广泛,在小提琴、生物、体育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在请教多位心理专家、“过来人”的意见后,金一峰决定学会放手,不再监督高一女儿的学习。“五一”假期,女儿主动要求在家复习,备战一周后的生物竞赛初赛。5月3日一大早,一则短信打破宁静。短信显示,女儿的三次模拟考成绩都在平均分上下徘徊。焦虑瞬间打败淡定!“为了参加生物竞赛,放弃本就薄弱的数学补习是不是太浪费?”金一峰冲进房间,把还在呼呼大睡的女儿拉起来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分析认为,教育焦虑的存在是随着社会进步,教育走向更加公平的一种体现,“三四十年前,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大部分孩子的成长和就业路径都差不多。那时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像现在这么高,心态比较平和。随着高考、高中的扩招及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前途命运成为可能,于是便对孩子有了更多期待。努力的人多了,压力变大了,这就是大家所感受到的‘教育焦虑’。”
失衡的“教育焦虑”大山
最近,江凌感觉焦虑来自四面八方。单位越来越忙,加班出差是常事。自己既不能和全职妈妈拼时间和耐心,又不能和20岁年轻人拼精力和体力。有时她一边做PPT,一边搞儿子作业,感觉时刻处于崩溃边缘。
她上网报了一门情绪管理课,还在梳妆台上贴了两个字——冷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像有点效果,但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就会把情绪打回原形。”她自嘲说。
爸爸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加剧了妈妈们的焦虑。采访中,一位正在等娃放学的妈妈抱怨:“‘父爱如山’就是父亲像山一样,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我太忙了,而且忙得没有成效。所以怨气会不由自主地宣泄到餐桌上、学桌上,越忙越得不到家人的好评。”
妈妈的焦虑指数是被人为夸大了,还是真实存在?
杨云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一直以来,她对“教育决定层次”的观点深以为然。她和先生原来都是小镇青年,考上大学进入大城市工作,并拥有了不错的收入。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这是杨云焦虑的深层原因。
像杨云一样焦虑的母亲,活跃在各大教育群、升学群,大家在群里交换信息,聊得热火朝天,和同样焦虑的妈妈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发不完的牢骚。
记者在QQ上搜索关键字“中考”,地点选择“南京”,发现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群超过30个。如将地区扩大到“江苏”,群数量一下子增加数倍。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工系主任许芸感慨道,当下热播剧《小舍得》淋漓尽致地展现家庭因孩子教育引发的焦虑,尤其是母亲的焦虑。很多舆论指向是,孩子成不成功主要看妈妈,女性无形中承担了更大压力。“孩子和家庭不是成功学的试验场,但当大环境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时,只能努力调节个体,建议女性加强心态管理和理性情绪管理,认知改变才能引起行为改变。”许芸说。
为什么教育焦虑在高学历家庭中更加明显?殷飞认为,高学历父母大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奋斗走到这一步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发力孩子教育的动机就更加强烈。
焦虑的偶尔“出走”
“五一”假期,焦虑的情绪竟然在杨云的生活中消失了。
“我身边几乎没有不焦虑的妈妈。”杨云说。孩子刚出生时,为生长发育焦虑、为行为习惯焦虑;上了幼儿园,为兴趣课焦虑、为性格塑造焦虑;上学后,焦虑被放大并加剧……
放假前一天,杨云收到儿子班主任发来的月考成绩,考砸了。这样的分数,一年后怎么应对中考?那一晚,杨云翻来覆去没睡着。第二天,杨云发现儿子的脸色也不好看,只好强压住满腔的怒火,小心翼翼对话。杨云意识到,孩子压力很大,他和自己一样焦虑。
“很奇怪,当看到孩子陷入焦虑的时候,我反而不焦虑了。”杨云悄悄取消订好的酒店,每天在家为孩子做好一日三餐,还鼓励他出门转转。学习、运动、看电影、出门“打牙祭”,杨云破天荒过了一个无比宁静的小长假。
金一峰也偶尔会感觉到焦虑消失了。在老同学聚会的饭桌上,接到女儿电话,“妈妈,我把非洲螳螂和日本螳螂放在一起,它们竟然交配了,太不可思议了!”说好的在家复习功课,竟然在玩虫子?但想到女儿第一时间跟自己分享快乐,听着电话里激动的声音,金一峰被这种快乐感染了。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吕晓俊认为,焦虑情绪是建立在对现实环境的认识评价基础上的。从焦虑妈妈群体现象来看,有家长的自我认同相对薄弱。金一峰孩子就读重点中学,“学霸”成为她教育孩子的参照物,一旦自己的孩子难以脱颖而出,焦虑便油然而生。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中,精英培养被普遍认为是成功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在应试中难以获得理想成绩,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导致焦虑。只有社会评价标准改变,职业优劣评判多元化,才能把家长从焦虑中解放出来。
正视现实,不“贩卖”焦虑
如何化解中年母亲的焦虑,不做焦虑的“贩卖机”?
许芸提出自己的思考。首先是“妈妈好,孩子才能好”。一个家庭中妈妈心态平和稳定,孩子基本情绪稳定,即使犯错也会积极改变。但如果妈妈情绪暴躁焦虑,孩子即使当下愿意服从,也是短时服从,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其次是“不看眼下看未来”。眼下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培养“韧性”,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重要的是,妈妈要接受“孩子未来不如自己”的可能,提前有个预期,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
“孩子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学业问题,根本原因大多来自家庭,比如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有语言暴力等。”许芸介绍,如果家庭中的女性自我觉察到有过大的焦虑和压力时,可以寻求外界支持,现在不少社区都有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有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方面的老师开展服务。
殷飞认为,如今妈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普遍感受到的紧张情绪,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压力,是重视孩子教育的体现。而为什么家长们认为这是焦虑?他认为,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推文“贩卖焦虑”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而真正的焦虑,是极端的、敏感的、情绪失控的,要想办法去化解。殷飞给出三个建议:了解孩子、了解社会、了解自己。首先,一个母亲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孩子个性特点为他谋划一条适合的成长道路。其次,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变迁,开拓视野,能够促进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更多想象空间。第三,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不把自身的情绪带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只要知道孩子走在正确道路上,妈妈的心态便会坦然,不那么“焦虑”。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要“赢了”孩子。
记者 刘霞 唐悦 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