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村从产业单一的偏远村变身百姓富裕生态村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善治
中国江苏网讯 早晨5点,天刚蒙蒙亮,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的乡村医生范道军已经早早打开村卫生服务站的大门,等待着有需要的村民前来。
范道军是土生土长的马渡村人,当村医30年,他见证了村里的卫生服务站由曾经的两间平房、设施不足到如今的诊室宽敞、设备齐全。与村卫生服务站一起发生变化的还有村里的人居环境、村民的收入水平和村党组织建设。
村企共建共促乡村振兴
马渡村位于龙潭街道东北角,北依长江,东与句容市下蜀镇隔一条便民河,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远离城镇、产业单一、老龄人口多。
从马渡村外远远望去,一眼就会被村里一根高大的烟囱吸引,这根烟囱的所在地就是大唐南京发电厂。2007年,大唐南京发电厂入驻马渡村,3年后正式投产发电。大型企业入驻,本是加快村里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好事情,但发电厂却因为噪声、空气质量等问题引来村民投诉不断。
“村民不满意,我们就要解决问题。反过来想,电厂是一个好资源,不如由村党组织出面与他们合作,既解决村民担心的问题,又让村民真正获益。”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春林一上任就着手解决这件村民的“烦心事”。
联合打造“青莲”廉政文化品牌、签订“党建+”村企融合发展协议、互派党务干部兼任“无酬”副书记、签订“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联建协议……马渡村主动与大唐南京发电厂结成共建对子,利用企业阵地资源开展共建活动,化解矛盾,发展村级经济。如今,马渡村承接电厂的粉煤灰销售、绿化和保洁服务,每年村级稳定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去年,马渡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大唐南京发电厂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我们两家同时获得荣誉,还是一起去领的奖呢。”吴春林笑着说。
党群共同参与河道管护
走进马渡村,干净的河道穿过一排排整齐别致的农家民居。河道清澈见底,能看见鱼儿在穿梭。这是马渡村实施“鱼水共养、民治民享”的显著成果。
马渡村有11条村级河道,以前村里的河水富氧化情况严重,轮叶黑藻、苦草、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生长迅猛,河面常年漂浮着水草,严重影响村里的人居环境。
如何让生态更宜居、让村民更安居?在村党总支引领下,村“两委”团结协作,成立了河道生态管护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出“鱼水共养、民治民享”生态管护模式:党员带头、群众自愿,共同参与每年冬季的鱼苗投放,共同参与河道生态管护,共同维护河道中的鱼,待鱼能够收获时,再按照投放鱼苗的比例进行分配。
鱼水共养解决了河内水草顽疾,改善了水质,“草也没了,水也清了。而且我们这鱼还没喂过饲料,是绿色食品,味道可好了。”马渡村公记组组长林大曹笑着说起年前分鱼时的场景。
为探索法治乡村建设,做到村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马渡村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栖霞法庭结对共建。栖霞法庭在村里设巡回审判点,参加村疑难纠纷、涉法纠纷的调处,参与村里的法治宣传、法治讲座、全年庭审进社区。同时,村里定期安排调解员到栖霞法庭参加庭审,学习法官的矛盾纠纷调解方法。
近年来,马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7%,村里无一矛盾纠纷因调解不当或调解不及时而导致激化转为刑事案件。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村民们的行动自觉。
为民办实事助推乡风文明
“范医生就是我们村民的‘守护神’,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凌晨都会赶过来,这比大城市的医院挂号方便多了吧。”村民们提起范道军来交口称赞,满是自豪。
上世纪80年代,范道军从医校毕业后到龙潭医院工作。一次回村时,范道军看见父亲深夜出诊回来时摔了一跤,“父亲年纪大了,村里老人又多,村子离镇上也远,看病很不方便,我就觉得我应该回来。”虽然待遇相差不小,但范道军还是接力父亲成为一名村医,这一坚持就30多年,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随叫随到。
近年来,马渡村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邀请省中医院医生来村里坐诊、开展家庭医生慢病检查,为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同时,建立占地2800平方米的村党群连心服务站,设立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残疾人康复站、好邻养老社、平安志愿者服务站、万企联万村联络办公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们都笑称:“在这里待的时间比在家都多。”
“村里通过引进各类税源企业,集体资产保值升值和村企共建发展村级经济,每年可支配收入在400万元以上。集体的腰包鼓了,就更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为合理使用南京市委组织部发放给村里的30万元基础资金,我们建成了村党群连心服务站。”吴春林讲起服务站时,满是自豪。
“书画青莲,诗意马渡”。吴春林已经请人设计好村里智慧养老项目的图纸;大唐南京发电厂的太阳能光伏项目今年夏天也将获批。马渡村党组织用兴旺产业、有效治理、为民办实事来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这也正成为马渡村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