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千里,“酝酿”逾两年,扬州大学教师冯凌燕创作一首献给江豚和江豚保护者的歌 ——
为天使而歌,也为守护天使的人而歌
中国江苏网讯 “愿用我的爱与坚守,化作你永远的微笑。”在今年的国际淡水豚日暨第二届长江江豚保护日,原创歌曲《初见你的微笑》一“亮相”,便引起社会各界对江豚关注者、保护者的关注,被各大平台转载推送。
这是一首献给长江江豚的恋曲,也是致敬江豚保护者的赞歌。作曲者历时逾两年,修改几十次,行程数千里,最终凝聚成短短四分钟的吟唱。近日,记者采访到该歌曲作曲者、演唱者——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冯凌燕,听她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3年前,“大美扬州——长江善水论坛”在扬州举行,江豚科考队与江豚保护志愿者们一起,呼吁共同保护以江豚为旗舰的长江物种。论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把江豚的生活习性娓娓道来,让“为江豚写一首歌”的想法在冯凌燕内心萌芽。
这位老人叫陈宜林,2010年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偶然了解到江豚数量正急剧下降后,开始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江豚。这位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古稀老人,十年如一日,毫不犹豫地把退休工资用来投入江豚保护,只为挽留住“长江精灵”“微笑天使”。
“我老家在湖南,也是在长江边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说 ‘江猪拱船’,江猪是江豚的别称,这说明以前还是能常看见江豚的,没想到江豚的数量在急剧减少。”这场论坛对冯凌燕来说,既是一次江豚知识的科普,更是一场心灵深处的触达。
通过陈宜林和科考队员讲解,冯凌燕才知道自江豚的“兄弟”白暨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已成为长江里唯一的哺乳动物,小江豚要喝6个月以上的奶才能长大,喝不到就要饿死。同时,作为当前长江中食物链的顶端物种,江豚的生存状况,反映着长江生态的健康状态。
同饮一江水,又同为哺乳动物,在冯凌燕看来,江豚的成长繁衍规律与人类何其相似。“一想到小江豚可能找不到妈妈,会哭死、饿死,内心就非常难受,我想为江豚做点什么。还有那么多志愿者,淳厚质朴、风餐露宿、默默无闻,于是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用歌声,为江豚和江豚保护者代言。”
“创作歌曲一定要有科学的指导,艺术要真实才能打动人。”冯凌燕说,一首歌曲,一定是在认真做了许多采风和案头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引发共鸣。前期,她和词作者吴俊一次次前往长江江豚保护基地(扬州)江豚科普展示馆、陈宜林工作室,近距离观看江豚模型、江豚衍生作品和科考时拍摄的影像资料。
看到影像资料中江豚被各种现代捕鱼技术和工具,割出一道道伤痕;因围湖造田,垃圾、工业废弃物污染了水源等而搁浅饿死……昔日的“家园”变成“刑场”,让冯凌燕又一次坚定了为江豚写歌的决心,“它们受到伤害时无法诉说,那我就用歌曲来替它们发声。刚开始整首歌都是静谧柔和、抒情唯美的,在看到这些后我们在中间加入了一段紧张急促的旋律,来体现江豚的生存环境之惨,唤起人们的警醒与同情。”
其实,就吴俊本身而言,曾负责地方与科考活动对接多年,组织过江豚保护相关活动,写了大量的观察材料,对江豚情况相对熟悉。但他仍和冯凌燕一起跑遍了长江扬州镇江段,多次实地考察和体验。
两人专程坐渡轮,跟志愿者去江上,来来回回感受江豚生存的“风浪”。“当看到以万吨计算的货船在江面上航行时,我太震惊了,这些‘庞然大物’产生的浪花、噪音,要让江豚如何在长江上通过,又在哪里繁衍一个小家?”冯凌燕说,“当时我就想,要写出它们的灵性,所以歌曲一开始是神秘、安静,慢慢地展开波澜起伏,出来一种层次感。同时,伴奏中我们用小提琴和钢琴等乐器交相呼应,体现江水的涌动感。”
在创作过程中,冯凌燕和吴俊常常要为一句歌词斟酌良久,反复修改。例如,“一天又一天,经受突如其来的风暴”一句第一版的歌词是“一天又一天,遥望与你相拥的美妙”,体现的是对江豚的怜爱,想要抱一抱它。“改成经受风暴,既符合江豚生存环境恶劣之情景,又映射今年疫情对人类带来的打击和灾难,也更能体现人与江豚‘同气连枝’。”冯凌燕说,人也好、动物也好,分分钟就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所以全人类,甚至全体生灵,都是命运共同体。
为确保歌曲源于自然,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并没有脱离江豚生存实际,创作者们还邀请了“大咖”坐镇把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线科考人员张新桥等,都为歌曲内容提供了科学指导。
“尤其是陈宜林老师,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他生病了,但他瞒着我们,并且每一次的修改和交流都亲自过来。”冯凌燕说,这样的精神令人不禁动容,于是她把江豚守护者们的大爱也谱进歌曲,第一句唱江豚跃出水面看到科考队员,第二句唱江豚守护者亲切地回应江豚,整首歌曲围绕江豚与江豚守护者间的互动展开。记者注意到,在歌曲MV中,就有陈宜林凝视江水的沉重面孔。
为天使而歌,为守护天使的天使而歌,《初见你的微笑》创作者、参与者希望通过歌曲传达出的是人与自然、是爱与保护、是美与未来,他们坚信涓涓细流终能汇成保护地球的大江大河,也将为环保、为公益、为可爱的人继续歌唱。
记者 洪 叶